为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为孩子的抗拒而生气;为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为自己的失控而懊悔。幸福、气愤、焦虑、无助、自责......如何自我调控情绪,做个坚强、自信、乐观的好榜样?面对无数的疑问,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 - - - - - - - - - - 欣妈心语

2011-12-08

自信如花--情商故事1

摘自《用故事提高孩子的情商》 李冰天编著

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主要表现为: 胆怯怕羞、独来独往、猜疑心重、羡慕他人、缺乏勇气与斗志。

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自信呢?

* 加强和孩子的互动沟通与交流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了解,让他(她)谈谈自己的看法,留意孩子的言语中是否存在异常之处。

*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校里的行为,遇到疑惑的事情及时和老师交流沟通。

* 常常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怪并行为。如果有异常之处,可以从最近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寻找原因。

* 与别的孩子交谈在接送自己孩子时遇到其他同学、小 朋友,可以从别的孩子口中听到对自己孩子的谈论,从而客观地了 解自己孩子在小朋友们眼中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有可能缺乏自信,不妨尝试给孩子讲讲下面这个故事,希望有所帮助。

自信如花

有一个女孩,从小没了父亲,和母亲住在一个小镇上相依为命。她们的生活过得很贫寒,小女孩从来就没有穿过漂亮的新衣服,她的衣服都是邻居送来的旧衣服。她的母亲甚至没有给她好好扎过头发,更别提给她买发夹和其他首饰了。

小女孩很自卑,总觉得自己长得难看、寒酸,走路时总是低着头,害怕别人的眼光。她喜欢画画,一直希望镇上最有声望的画家能教自己画画。看着画家带着那些衣着光鲜、神清气爽的孩子外出写生,小女孩鼓不起勇气和这位画家打招呼。

在女孩12岁生日那天,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元钱,允许她去买点她喜欢的东西。小女孩很兴奋,一时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最后,她紧紧握着钱,来到一家饰品小店,看上了一只标价16元的漂亮发夹。店主帮她带在头上,对她说:“瞧啊,你戴上这发夹多漂亮!”说完拿着镜子让女孩自己看。女孩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竟然惊呆了,她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是如此美丽,她觉得这个带花的发夹让她变得像个天使。

女孩不再迟疑,掏出钱买下了发夹。她内心无比激动与沉醉,接过售货员给她的4元零钱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由于激动,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的肚子上,但她没有停留的意思,继续往外跑。她的后面似乎传来绅士喊她的声音,但女孩已经顾不得这些了。

一路上,她有点飘飘然的感觉。她没有顺着来时的小巷走,而是堂堂正正地走大路。她感到街上所有的人都在看她,好像都在议论“瞧,那个女孩真是太美了,怎么从来不知道镇上有个这么美丽的女孩”。迎面走过来她一直渴望结识的画家,奇迹发生了,那个画家竟然亲切地和她打招呼,并问了她叫什么名字。

女孩高兴极了,她想,索性把剩下的4元钱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返回原来的小店。店门口,被她撞到的先生拦住了她,说道:“小姑娘,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瞧,你刚刚撞掉了头上的发夹,我一直在这等着你来取呢。”
阅读全文...

2010-05-30

看过多电视可能造成语言迟缓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看过多电视会大幅度减少与父母之间的言语互动。

主导这项研究的华盛顿大学的DimitriA. Christakis 博士认为,看着电视会使人较少说话,也较少听别人说话。研究还指出,成年人说话的字数一般是每小时941个字,而看电视时则只有170个字。

这些发现也使人们对儿童DVD和电影制造商所宣称的“这些产品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提出了质疑,因为和"真人”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华盛顿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Patricia Kuhl认为,有人在旁边时,孩子比较兴奋,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动作和语言上;孩子看电视时,却只是被电视中的图像、声音所吸引,很难吸收将语言和内容。自然的学习环境、看书、和父母说话等真实互动才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

对于很多父母必须作饭,而又不想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看不停,Christakis 博士建议,可以把宝宝放在厨房地板上,给她一个平底锅或一把勺子玩,这比让孩子看电视会好很多。
阅读全文...

2010-05-26

不用说教,念故事书就好(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顾有加,接送孩子学才艺、补功课,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作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爱」字;但是除了「爱」以外,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更深切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以开创更美好顺遂的人生?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父母朝这样的目标迈进。

「好品格」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教养领域里最重要的显学。它的涵义铺天盖地,从人格养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到人生态度-守规矩、有礼貌、友爱、分享、同理心、认真、关怀、感恩、负责任…,这些特质不仅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支柱。

对于学龄前正处于似懂非懂年纪的孩子,好品格要怎么教?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为什么玩具要轮流跟别人玩?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批评别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学?父母当然可以用「说道理」的方式,慢慢说给孩子听。但是「说道理」要看时间、看场合、看孩子的心情,还要看父母有没有说道理的天份。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费尽力气、肠枯思竭地对孩子解释完了一个道理,只见孩子还是两眼发直、表情疑惑;别说是孩子听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觉得逻辑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来上这么一大段对话,父母可能也要惭愧地承认,自己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力气这么做。几位双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顾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属尽责,哪还有力气和孩子慢慢说每件事情的道理呢!当孩子顽皮的时候能忍住不发脾气,就已经算是很厉害啰。

道理不好说,但孩子不能不教啊。那好品格要怎么教呢?其实,不用说大道理,只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好。我也想不到任何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会比念故事书更好用。书中自有好品格。
阅读全文...

2010-05-21

故事书中的大能力(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不是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吗?有愈来愈多定名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能力」、「小小孩大能力」之类的书籍出版,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而所谓的「大能力」,则意指考试是否名列前茅、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举凡想像力、思考力、观察力、推理逻辑能力、机智反应..等都在此列。

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够透过「说故事」而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孩子,那么故事书是否也能启发孩子去发展抽象的「大能力」呢?

*想像力
故事书里的插图,只是内容大纲的展现,而文字描写的细节场景,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而且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透过文字的朗读,在孩子脑袋中的画面,则会有如电影般是不断活动、流转的。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发挥,他们每次构思的画面,都可以有所变化、永远不会相同。

推荐书目:《小真的长头发》、《卡夫卡变虫记》、《哈拉老爹说故事》

*思考力
基本上,儿童故事是由「为什么」组成的,即使是平铺直叙的文字,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来说,也可能充满新奇疑问-「三只小猪为什么长大以后要搬出去自己住?」「小红帽从大野狼的肚子里出来,为什么还是活的?」孩子的好奇程度,超乎大人的想像,而故事书里的「为什么」,正好满足了孩子热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有时候,故事书只是父母与子女交互的媒介,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已超出父母马上能解释的知识范围,但这一来一往的讨论,更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潜能。

推荐书目:《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鸡》、《小猫逗公鸡》

*观察力
故事书的绘图简单时,可以训练孩子的想像力;绘图复杂时,则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而且,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阅读,孩子对绘本的观察力也会愈来愈仔细,甚至能够发现绘图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往往当念故事书的大人都已经被复杂的情节弄得晕头转向时,孩子却可以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没有一点混淆。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孩子则会透过观察衣着、造型等,去自行比对前后出现的人物。有时当故事已接近尾声,孩子便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要求翻到书的前面部分,去印证他们之前对故事的疑问。

推荐书目:《巫婆与黑猫》、《家》、《贝克的纽约》

*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儿童书店里那些还不会读字、只是靠着绘图,就能一本书接一本书看了起来的孩子们;他们是根据绘图中的前因后果,再加上自己的逻辑推论,而完成「读书」的动作。这就像是「看图说故事」,看的图愈多、说的故事愈广,逻辑推理的能力自然就更得以发展。

推荐书目:《爷爷一定有办法》、《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公主的月亮》

*机智能力
「遇上问题的临场反应」关系着人的机智能力,但是在孩子单纯的生活中,并不会真的经常上演这些需要机智反应的情节。不过,故事书中倒是有很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处境呈现在孩子面前,透过每个作者的穿针引线、旁敲侧击或抽丝剥茧,终究会出现一个令人莞尔或豁然开朗的答案;而这些故事主人翁的机智反应,让孩子彷佛也身历其境地走完了这些过程。孩子是需要启发的,机智能力当然也不例外。

推荐书目:《阿文的小毯子》、《聪明的小乌龟》、《看谁在搞鬼》

*幽默感
我不知道学理上所谓的「大能力」,有没有包括「幽默感」在内,但这却是我个人偏爱的特质,我希望自己是个充满幽默感的人,也喜欢和有幽默感的人在一起。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遇上幽默感,应该都是愉悦而开心的,它可以拉近距离、缓和冲突、化解尴尬,使自己和别人都得到精神上的积极慰藉。儿童故事书里的幽默感,多得不胜枚举,不论用字遣词、故事结局都是如此,甚至光是绘图,也可以蕴含着无限的幽默感。

这些从故事书中自然浮现出来的幽默情境,并不是日常生活里所能遇到的、更不是一些搞笑卡通所能提供的。要让三岁小孩体会真正的幽默感并不容易,但举手可得的故事书里却处处得见,而且常常幽默到连我这个大人读起来都拍案叫绝,不得不发出赞叹之声呢。

我喜欢称这些幽默故事为孩子版的「心灵鸡汤」,不论是逗出孩子的哈哈大笑或浅浅微笑,好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接触到它们;如果让孩子的童年错过了这些书,也确实太可惜了。

推荐书目:《我不知道我是谁》、《有趣的小妇人》、《明锣移山》

认知科学学者洪兰在其着作《讲理就好》中,曾经对智慧下了新的定义—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这让我联想到女儿升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我们曾到美国探亲,于是就顺便想送一路读美语幼稚园上来的女儿到当地学校体验一下。第一天进入美国学校之前,我什麽话也没对她说,她也什麽事都没问我,只见行政人员带她进入一间教室,随后全班就被带到体育馆自由活动。其实,我当然暗自担心她在学校第一天,新环境加上新朋友,会不会放学后就告诉我明天不想再去了呢?

学校规定下午四点到六点是接孩子的时间,我于是四点一到就急急赶去,没想到她却是满面笑容,第一句话就对我说:「妈妈,妳明天可不可以六点再来接我?」我真的很惊讶,她的适应力怎麽会这麽好?因为她并不算是个非常外向的孩子。

当然,适应力好坏的成因不会只有一种,但不是有人说「打开一本书,就打开了一个世界」吗?她既然看过了千百个世界,只是再多经历一个,又怎麽会难适应呢!
阅读全文...

2010-05-17

专注与阅读习惯(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故事书V.S.专注力

*听故事是培养专心的好方法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论在上课、画画或从事各种学习时,都能展现专心的习性,因为在聪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谈时,能专心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事半功倍了许多。然而,专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围之外。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回房做功课,却对孩子会不会专心写完功课似乎无计可施;我们可以约束孩子的外在行为,却无法规定他们的脑袋要想些什么。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藉由念故事书给他们听,来慢慢培养他们的专心度,就是一个好方法。这是长期的培养与练习,无法一蹴可及。我们可以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兴趣,慢慢将听故事的时间拉长,从一次十分钟、十五分钟,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听故事,都要我们念到精疲力竭才肯罢休时,这些听故事的机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孩子专心的习惯。

*静态的阅读,更能养成专注力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的儿子看电视也很专心啊?」
认知科学学者洪兰曾提及:「电视屏幕是每秒二十四张的连续画面,眼睛无法倒退回去寻找前面的信息。」声光音效加上应接不暇的画面,只需要人脑短暂的专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时是无法派上用场的。但是听故事对小孩来说,由于他们面对的只有许久才翻一页的绘图,既没有声光音效、也没有快速转换的画面,这样静态的活动,将会需要较久的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这类静态呈现、又需要专注力阅读的书本,反而总是让电视或电玩来填补生活的空档和休闲,等到入学后,父母才发现孩子不专心的问题十分棘手,这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疏忽呢?


故事书V.S.阅读习惯

*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体会阅读之乐
书和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互相吸引的,我们帮孩子念故事书,就跟商品在做广告一样,只要广告播得够久、够好,我们就会愈发认同这项产品的可信度;同样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发现书本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

让孩子爱上书本、主动阅读的秘密在哪里?就是父母要不间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而且从愈小开始愈好。就这么简单吗?没错,而且这是父母最积极主动的做法。「积极主动」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们不能只是听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爷送我们一个天生爱书、喜欢阅读的孩子而已。

「没学过注音符号,就直接去上小学」-我为什么对儿子这么有信心,敢让他输在起跑点?其实,对从小饱听故事书的孩子来说,故事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汇基础,就是让他们得以从容面对各种学习的根本;而他们在学前对语文长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对他们的信心来源。

当孩子熟悉了注音符号之后,我还是继续念故事书给他们听。由于听力会走在阅读力之前,三岁的孩子可以听五岁程度的故事书;五岁的孩子,则可以听国小程度的故事书。会不会认字的「技巧」并不是重点,对书本有没有「热忱」才是关键。技巧可以靠短时间密集学习,但热忱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了。

*别光「叫」孩子看书,请直接拿书「念」给孩子听
女儿在完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学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主动阅读书本里的文字,面对这么久的「自动自发酝酿期」,换成是大多数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号学了这么久,怎么还是光看图、不读字呢?」「老师规定的图书馆借书,明天就要还了,怎么连看都还没看呢?」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书,请直接拿起书本「念」给孩子听。所有优良的教育方式都无法速成,只要我们持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一旦将「自动自发阅读」的开关启动之后,父母只要顺水推舟,确定孩子身边的书本不虞匮乏,这个一辈子受用的阅读嗜好,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阅读全文...

2010-05-13

快乐制造机(转帖)

吴金津
(原文链接:http://www.pda4x.com/read.php?tid=59904&fpage=3)
前几天到内湖听一场演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讲者朱平先生,分享如何让自己做个「快乐制造机」,他谈到他每天早晨都会去逛传统市场,每天都会制造一些快乐给卖菜的老板们。

比如他买了二十三元的菜,拿三十元给老板,说:「老板,二十三元算二十五元,找我五元就好。」这些老板们反应大致上有四种反应:
第一种:起初非常惊讶,之后非常开心地找了五元,说谢谢。
第二种:老板坚持找七元,不佔客户便宜,但老板很开心。
第三种:是多送点葱蒜,也很开心。
第四种:是最高竿的反应,「不然我帮你凑三十元好了,一共是三十二元,算你三十元就好。」
哇,真是高手,原本是要让老板占便宜的,反过来却让客户多买又有佔便宜的感受,更是个「快乐制造机」。

前日傍晚,我逛传统黄昏市场时,决定玩一下朱先生的游戏,暂时改了杀价习惯,想创造点快乐给老板们。我到一家以前常杀价、讨斤两的摊贩前,买了一百五十七元的青菜,结帐时,刚好听到菜贩老板对旁人说了一个笑话,非常好笑,我非常愉快地说:「老板,你好幽默,你的笑话很好笑,一百五十七元算一百六十元,这裡是一百六十元,不用找了。」老板笑了,说:「这怎么可以,不然妳还需要什么,我送你。」老板便送我一大块嫩姜。

后来到了另一家买甜不辣二十九元,拿三十元给老板,我说:「阿伯,二十九元算三十元,不用找了。」老板有点讶异,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还是找了一元给我,我笑笑地把一元还给他,说不用找,他赶紧又多放了一块甜不辣给我,从他惊讶转而高兴的表情,我知道我做到了。

回家的路上,我嘴角挂着微笑,哼着歌。睡前在日记裡写下:「算一算,我多花了四元,赚到了甚麽?
一、赚到了好心情;
二、赚到了老板的笑容;
三、赚到了老板的谢意;
四、赚到了老板的友谊;
五、赚到了一块嫩姜和一块甜不辣;
六、赚到了愉快的晚餐。」

当我们决心要当个「快乐制造机」时,就会感染对方,形成一个良性的影响,让更多周遭的人像我们一样,成为「快乐製制造机」。

试试看……想想那些画面,心裡跟着微笑与开心了起来。

中国时报 浮世绘 2007/09/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