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4
给自己放假好难
不多说,吃完早饭就出发,在夏日清晨的阳光中向地 铁站走去。奇怪,太阳的热度还没有上来,怎么感觉到微微的眩晕?明白了,那是一种不真实感。自从有妮妮,四年了,身边没有孩子的日子屈指可数。早已习惯了 耳边叽叽喳喳声不断,双手紧握stroller车把的户外生活,今天孤身一人,太清静了,手都不知放哪里好了似的。
坐在地铁里,目光总是被旁边的小朋友吸引,不知两个小家伙是不是已经把爸爸吵晕了。
举步上楼梯,不用推stroller,也不用抱妞妞,三步并作两步就来到地面。一眼就看到商店的大招牌在阳光中闪着亮光。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折扣店,可要好好逛逛哦。
先从儿童服装开始,然后是儿童用品、玩具、日用品、鞋。正准备逛最大的成人服装部分,却听到肚子咕噜噜响,一看表,啊?都下午一点半了。妞妞这两天嘴里长了 个溃疡,不知中午吃饭是不是又疼得要妈妈抱了?爸爸有没有按时带她们睡午觉?睡觉前有没有给讲故事?一连串的问题呼地一下涌进脑子,再也没有心思继续了。 于是交了钱,匆匆赶往地铁站。
唉,就是无法给自己放这个假,不知当妈的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操心命”。 阅读全文...
2009-08-09
妮妮的新自行车
前两天在楼下空地玩,遇到好几个和妮妮差不多大的孩子。有的骑着小三轮车,有的骑着带辅助轮的小自行车。妮妮很是眼馋,问妈妈“哪个小车我可以骑骑呢?” “你看哪个小朋友不骑了,你就可以去问问她,能不能借你骑骑。”
妮妮开始侦察,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望望那个。突然发现索菲亚的小车闲着呢,一点儿没犹豫,直冲了过去(可能是太想骑了,平时遇到类似情况,都要给自己鼓一会儿劲儿才上前去)。
得到了索菲亚的认可,妮妮美滋滋地骑上了车子。怎奈小屁股还没坐热乎,索菲亚就把车子要回去了。虽然脸上写满了失望,可还是二话没说就把车子还了。
失望的表情、懂事的举动,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尽快给妮妮买辆小自行车。昨天周六,天气预报说有雨,那也不能影响妈妈的计划。吃完早饭,全家出动,给妮妮买车去喽!
一番精挑细”试“,最后妮妮自己选中了一款。再配上头盔、护肘、护膝。妮妮就这样神气十足、快乐十足地把车骑回了家。
下午睡觉起来,飞快地吃完snack,就要求下楼骑车。天气预报还是说要下雨,但是同样也影响不了妮妮的计划--向小朋友展示(就是显摆)她的新车。知女莫如妈,走吧。
刚到楼下时,小朋友都还没下来,妮妮就自己骑了一会儿,还不时地向楼门口张望。
慢慢地,认识的小朋友陆续出来了,这可把妮妮忙坏了。逢人就说”这是我今天新买的自行车,你想不想骑骑呀?“如果小朋友摇头,她还有点儿失落;如果小朋友愿意,妮妮就美滋滋地帮人家扶车,还帮人家带头盔。
有一次,两个小朋友同时表示愿意试试新车,妮妮还给安排“她先来了一会会儿,她先骑,你等一会儿再骑。”
忙乎了大半天,天渐渐黑了。妮妮自己没骑多长时间,不过看得出来,她很满足、很快乐。
回家的路上,妮妮告诉妈妈“以后每天吃完snack我们都下来骑车吧。”除了笑着点点头,妈妈还能说什么呢?
阅读全文...2009-08-06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学习笔记1
妮妮和妞妞一天天长大,接触的人和事多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感受。对于正面的情绪,快乐、幸福、得意、骄傲…,妈妈只要分享就行;对于负面的情绪,生气、伤心、失望、沮丧…;想大喊大叫、想扔东西、想打人、想撕书…就妈妈伤脑筋了。
孩子都是先有情绪,后学会表达。遇到不爽的事情,就够让孩子烦躁了,再加上不知如何表达,孩子很容易越陷越深,最后来个“火山喷发”。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她们的感受?如何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她们的情绪?读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第一章,妈妈终于找到了答案。
当孩子希望你了解她的负面感受的时候,就是需要父母运用同理心的时候。孩子的负面感受就像她身上的伤口,同样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一般情况时,下面四个技巧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
- 用一只耳朵听,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
- 不要一直提问题或给建议,要认真去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
- 不要回应过头,不要比孩子还激动
- 如果只是直接说“我了解你的感受”,或是简单重复孩子的话,孩子不太会相信。把他们的感受具体化。
例如:孩子说“我不喜欢毛毛了。”
比较好的回应 “毛毛惹你不高兴啦!”或“看来毛毛真的惹你生气了!”
- 有些孩子或者有时只需要陪伴,而不用多说
- 别只顾做理性的解释。
还有几条也需要特别注意:
1. 不忽视、不否定、不说教,只是接收他们的感受。
2. 不要重复孩子自我批判的话,换一种说法回应。
例如:孩子说“我笑起来难看死了,别人只会看到我的牙套。我真丑!”
比较好的回应 “你真的不喜欢自己带牙套的样子哦。我这么说可能没用,但是我觉得你很好看,不论你带不带牙套。”
3. 从同理心出发说的话,后面别跟“可是…”。“可是…”通常会收回、削减或抹灭所有前面说过的话。
4. 如果没能及时给出认同时(比如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是忙于干别的),可以找机会补上。机会总是有的。
5. 发现理解有偏差就及时改正。这样孩子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你真的是用心了。
6. “你说得对”这样的回应可能让孩子不再自己思考,不利于她把事情想清楚。
例如:孩子抱怨“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班的表演,她好差劲。”
不太好的回应 “你们排演过那么多次了啊! 你说得对,她真差劲。”
比较好的回应 “你一定很失望,你那么期待这次的演出。”
7. 当孩子由于情绪不好而说出针对你的让你不喜欢的话时,要让她知道你的感受。
例如 “我不喜欢你这么说。如果你因为什么事情而生气,可以用其他方式告诉我,也许我可以帮你。”
当孩子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感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妮妮有时太生气了,就抓起旁边的东西扔出去。妞妞有时抢不过姐姐气急了,就挥动双手,往姐姐身上一通扒拉。每到这时,妈妈知道她们心里难受,想发泄一下,可是妈妈也觉得扔东西和扒拉人都不是好习惯。该认同孩子呢,还是制止孩子呢?
如果火山已经“喷发”了,孩子心里极度难受时,上述的认同技巧很难奏效。这时就需要使用一些处理异常情绪的方法:
- 肢体活动-打枕头、打纸箱子、捏陶土、学狮子吼
- 非肢体活动-用纸笔画出你有多生气、用笔在纸上戳洞
上面只是一些例子,父母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想出针对自己孩子更有效的方法。具体运用时,有几条重要原则:
1. 父母一定要在旁边陪伴,一直认同,让孩子知道,无论她怎样生气、伤心...,父母都能了解和接受。
2. 所有的感受都是应该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例如 “我知道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弟弟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用拳头。”
3. 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同意她的感受。
妈妈的备忘录:
- 妈妈应该做的---在妮妮和妞妞伤心、失望或生气的时候帮助她们。
- 妈妈不应该做的---把妮妮和妞妞的不快乐变成自己的不快乐。
- 妈妈希望的—妮妮和妞妞知道她们有权利悲伤、生气或失望,也知道妈妈不会因此而崩溃。
2009-08-03
双奖敬送
The rules for these awards are:
To accept the award, post it on your blog together with the name of the person who has granted the award and his/her blog link. Pass the award to 15 other blogs that you’ve discovered and think are great! Remember to contact the bloggers to let them know they have been chosen for this award.
谢谢Wonderland和恩轩至佳先后颁奖给我。这是对我这个blog新人的支持和鼓励。作为新人,我想我不够资格给各位朋友颁奖。在此送出的奖项是为了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因为还没有机会结识和了解更多的blog,所以就把奖项送给下面这几个朋友。希望下次评奖时,我也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来。
2009-07-28
一本让人信服的好书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老公的实验室见到了这本书,《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第一感觉:书名又长又有点绕嘴。粗略地翻了一下,好像不错。后来到Amazon.ca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好评如潮。
“这本书会让成人俯下身和孩子一样,然后把孩子上升到成人的水平,一旦成功,这种快乐的交流平台就能真正创造家庭的和睦。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操作性强,非常睿智,思路清晰,法伯和玛兹丽施所设计的方法是如此地有逻辑,以致读着读着就会爆炸般地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美国《家庭》杂志Family Journal
一本和孩子有效沟通的超级指导,作者清晰简洁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使做家长变得更高效和更快乐。 ——美国幼儿协会前主席:罗伯特 M.赫文瑞奇
这本书太可爱了!法伯和玛兹丽施给读者提供了一种魔幻般的机会,让父母们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并且在犯那种可能是毁灭性的错误之前就预先修正自己的行为。 ——《母性的选择》作者:西尔维亚·费德马
无论我走到哪,我都向人们推荐《如何说…》这本书,它真正地释放了父母,释放了孩子。 ——Nathaniel Branden 《自尊心理学》的作者”①
又心怀崇敬地了解了一下两位作者,也是不同凡响。我最佩服有能力把母亲和事业这两个角色融合,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仍热心帮助其他人的女性。
“阿戴尔·费伯(Adele Faber)与伊莱恩·梅兹立希(Elaine Mazlish)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她们的第一本书《解放父母,解放孩子》,荣获了“克里斯托弗奖”,借以表彰她们在“肯定人类精神最高价值方面的文学成就”。她们接下来出版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及《纽约时报》排名第一的畅销书《兄弟姐妹勿相斗》,现已销售300多万册,并被译成20多种文字。
两位作者曾求学于前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Dr.Haim Ginott),并创建了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研究所。这本书就是她们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如今世界上数以千万的父母用自身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非常有效。”②
既然书这么好,作者也如此实力,不多说,马上买回来。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先来看看目录:
如何阅读本书
第1章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第2章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家长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尊重孩子是合作的开始。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
第3章 代替惩罚的方法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
⊙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当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4章 鼓励孩子自立
⊙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让孩子依赖感降到最少,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
第5章 学会赞赏孩子
⊙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
⊙赞赏需要谨慎,善意的赞赏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拒绝。
⊙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学会如何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
第6章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更重要。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
第7章 融会贯通
⊙改变孩子,需要将所有的技巧都用上。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书中提供给家长们经验和方法,让他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给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或者和朋友一起)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他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另外,书中还配上了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好让性急的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很快复习一遍。”②
读第一遍的时候,看到孩子曾经有过的或以后可能有的类似案例,就想一口气看完,把那些好办法全“吞”进去,“没错,我家妮妮有时就是这样,怎么办呢?”“哦,这个案例也很好,看看是怎么处理的。” 结果,消化不良。翻倒最后一页时,发现脑子里一片空白似的。
今天又把书拿出来,准备重新开始。这次可要细嚼慢咽了,而且准备做些读书笔记,一来便于复习,二来希望能和妈妈们探讨。
参考文章:
阅读全文...2009-07-25
妞妞的最爱
一个是打电话。只要拿到带钮的东西,遥控器啦、电子词典啦、甚至是有很多突起的积木板啦,马上贴到胖脸蛋上,一通“喂,喂,喂”。如果见到了真的电话,更是势在必“夺”。
无论妞妞身在何处,只要听到有人在打电话,就立刻飞奔而来,跺着双脚,挥动双手,嘴里一个劲地喊着“妹打电话,妹要说话”。可是等真的拿到了话筒,就不知所云了,一个劲儿地喊“爸爸 ”(最多的是打给爸爸的电话)。
今天下午姐姐给爸爸打电话,妞妞又飞奔而来了。一拿到话筒,马上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准备趁机教两句打电话的习惯用语,诸如 “爸爸吗”,“我是妞妞”之类。
可是妞妞并没有象平时那样爸爸个不停,而是真的和爸爸打起了电话。“嗯”,“有”,"吃了”,"饼干”...话虽不多,表情却很专注。难怪有人说小孩的成长是跳跃式的。看来我家又有女初长成了。
妞妞的另一个最爱是打肥皂。只要有机会站到水池前,就不停地嚷着“妹要打肥皂”。一旦肥皂到手,就双手合拢,慢慢地转肥皂,一圈又一圈。
如果不加干涉,她可以安安静静地玩很久,直到两只小手上粘了白白厚厚的一层,肥皂却瘦了一大圈。如果告诉她“够多了”,她就紧紧攥住肥皂,嘴里不断重复“妹不打够”。
今天吃完饭去洗手,一站到凳子上就伸手要肥皂,妈妈说“今天只有米粒,不用打肥皂”,本以为妞妞会用“打一下儿”来争取,她却抬起头,很认真地说“妹吃大肉,手有油,要用肥皂”。
妈妈还没来得及反应,妞妞就已经得意地玩起了肥皂。唉,我家又有女不好糊弄了。
阅读全文...2009-07-21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今天读了张晓风的一篇文章,很是感动。读的时候,心里一直揪着。为人父母的,哪个没有过这种焦虑和担心呢?妮妮很快就要去学前班了,从没去过幼儿园的她能很快适应吗?那些粗鲁的小孩会不会欺负她呢?
记得张艾嘉的歌《爱的代价》中有这样一句: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怀着担心,送孩子出门吧!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已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的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的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的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 ——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阅读全文...
2009-07-10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那是一些催人泪下的文章,是一位妈妈写给他丢失的儿子的。迅迅是一个4岁的男孩,2008年10月11日和妈妈去市场时,不慎在玩具店被拐走。迅迅的妈妈和家人每天出去寻找,也寻求了社会帮助,至今仍没有结果。
网上很多人都热心关注,也都帮着留意。呼吁那些有能力搞出“人肉搜索”的网络大侠们,也帮着建一个“被拐儿童搜索”。比起那些当官人的背景,老百姓更关心自己的孩子。
以前给妮妮读过一本图画书《小毛驴变石头》。书中的小毛驴发现了一块魔法石,一不小心把自己变成了石头。他的爸爸妈妈很伤心。过了很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毛驴又变回了自己。一家人又高兴地生活在一起了。
真希望能有这样一块魔法石,把迅迅也变回家。为那些被迫离开了父母的孩子祈祷!
除了同情、心痛、气愤、关注之外,更让我难以入睡的,是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如果有一天,她们从我的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真不知道自己能否面对。
在中国,孩子丢了,大部分是被拐卖了;在国外,孩子丢了,大部分最后找到了尸体。两种情况,同样不能被接受。只有担心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行动起来,尽可能地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也许我们不能制止别人犯罪,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这比做一个会保护的父母更为重要。
1. 不和陌生人讲话。这是国外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一项。
刚到加拿大时,觉得当地的孩子不太懂礼貌。住在同一楼层,见面从不打招呼,甚至都不抬头。后来明白了,在孩子学会判断是非善恶之前,还是让孩子远离陌生人为好。
2. 万一发生走失,比如在公共场合或乘坐拥挤的电梯时,一定要教会孩子在原地等待,千万不要跟别人走(即使是认识人)。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更着急,一定会来找你。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就找不到了。除了爸爸妈妈,不管是谁,不管他说什么,都不能离开。否则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现在被认识人骗走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
3. 从上幼儿园起,就教会孩子说“不”,尤其是当有人接触孩子的身体时。国外的幼儿教育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
有一次,在公车上遇见一个熟人带着女儿。那个小姑娘很可爱,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我一边很高兴地回应"你好“,一边轻轻握了一下她的小手。小姑娘马上严肃地用英文对我说“No friend on bus.”(意思是在公车上没有朋友)那位熟人马上解释说这是幼儿园老师教的。
仔细想想,不但没有觉得小姑娘不礼貌,反而为那位熟人庆幸,庆幸她的女儿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
也有考虑送妮妮去学跆拳道,用以防身。等妞妞大一些,也要去学。孩子以后有没有出息固然重要,而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点击进入迅迅母亲的网易博客
阅读全文...
2009-07-05
你的家居是否有潜在危险
在加拿大,每年有18,000起紧急上门救护事件与孩子使用用品受伤有关。
不易察觉的危险:
0~4 岁孩子的主要危险:从家具上摔下来。1990~2007年,共发生5403起从双人床上摔下受伤的案例。
5~9 岁孩子的主要危险:被倒塌的家具砸伤。1990~2007年,每年发生9000起因倒塌的家具或大电器而受伤的案例。
如何保持家具安全:
1. 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家居布置,并设想一下孩子可能会以何种不同方式使用它们。
2. 购买家居物品时,考虑是否适合孩子,是否有潜在危险。检查尺寸、表面、是否容易被折起… 并记得把所有的绳、带拿掉。孩子越小,东西应该越大。
3. 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并及时了解已经被召回的产品。
加拿大儿童安全机构SKC的总裁Pamela Fuselli说:“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家居用品的伤害,因为他们不按照常规操作的方式使用它们。”
阅读全文...2009-07-01
2009-06-27
“一下儿”
妞妞说话越来越多,发音越来越好了。不但如此,而且已经能为己所用了。
就说最近吧,当告诉妞妞不能干某件事儿的时候,她就琢磨出用“一下儿”来回应。
爸爸用笔记本写paper,妞妞也来凑热闹。爸爸说“只看不动” ,妞妞回答“动一下儿”;
妈妈缝衣服,妞妞对银亮的小针发生了兴趣。妈妈说“不能摸”,妞妞回答“摸一下儿”;
妮妮搭积木,妞妞觉得自己能搭得更好。姐姐说“先不推”,妞妞回答“推一下儿”。
就一下儿,这个要求真不算高。虽然心里不太情愿,爸爸、妈妈、姐姐还是同意了。
爸爸说”好,动一下儿“,结果键盘被敲得噼噼啪啪响,敲得爸爸直心疼;
妈妈说”好,摸一下儿“,结果拿着银针这儿捅捅,那儿扎扎,看得妈妈直心惊;
姐姐说”好,推一下儿“,结果积木被扒拉得稀里哗啦,气得姐姐直喊妈妈。
后悔了,决定下次再不心软。
等到下次真的来了,看着那张满是期待的小脸,爸爸忘了心疼、妈妈忘了心惊、姐姐忘了生气,又都同意了。
阅读全文...2009-06-20
妮妮的止疼大老鼠
妮妮生病了,嗓子疼。
吃点儿东西就疼得直哭,连咽吐沫都疼。看着小家伙的可怜样,当妈的心急如焚,赶紧想招儿。
先来理解安慰
“嗓子疼哦,妈知道,爸爸妈妈嗓子都疼(这次是妞妞带头,全家一起中招)。等病好了就不疼了。” 妮妮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嘴一咧,“妈妈,疼...”, 声音沙哑。看来这招儿不好使。
再来道理说服
“嗓子疼是因为有病毒,医生也说没有药能治,只能等它自己养好。越哭嗓子越疼。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就不觉得那么疼了。” 妮妮抽泣着,咽了一下吐沫,紧接着是声嘶力竭的干嚎, “疼...”。唉,这招儿也不灵。
最后一招儿
“你最不喜欢那个绒毛玩具?” 妮妮止住了哭声,纳闷地看着妈妈,然后从玩具箱里拽出了一只灰色的大老鼠。
“你拎着它的尾巴。如果你又觉得嗓子疼了,就狠狠地给它两拳。这样你就能感觉好些。想不想试试?” 妮妮有些犹豫,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妈妈夹了一块豆腐放进妮妮嘴里。很快,妮妮的嘴就咧开了。眼看着哭声要起,妈妈急忙朝着大老鼠的肚子比划了两拳。
妮妮马上响应,挥起小拳头,在大老鼠身上一通猛打。还不解气,又自己发挥,把大老鼠仍在地上,在大老鼠身上跺了两脚,然后开心地笑了。
咻,妮妮终于可以吃点儿东西了。
有什么也别有病!没什么也别没大老鼠!
阅读全文...
2009-06-16
大小便自理,该如何实现?(精华版)
上一篇《训练大小便,早点儿还是晚点儿?》中已经知道了如何把握开始宝宝大小便训练的时机。那么具体的训练方法呢?
又是一通搜索和学习,发现有一个概念需要先搞明白。宝宝大小便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宝宝学会大小便自理。到底什么才算是大小便自理呢?
台湾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小儿科主治医师王萱镇①认为,大小便自理指的是宝宝知道他要尿尿、排便了,而且可以暂时憋住;然后能到厕所将裤子脱下,完成后做好清洁、整理衣物等。
知道了大小便自理的定义,训练就有了目标。
随便google了一下,发现介绍训练方法的文章多如牛毛。经过一番筛选和整理,总结出下面这个“精华版”:
前期准备:
3. 一些用作奖励的漂亮贴纸。图案尽量丰富一些,比较有长久的吸引力。
整个大小便自理训练,包括夜里不尿床、解尿或解便后能自我清洁,如果能在6岁之前实现,就算大功告成了。如果宝宝在6岁左右,偶尔发生1、2次尿床,也可以接受。
2009-06-11
在游乐场,你的宝宝安全吗?
首先,选择游乐场的时候,就要考虑表面铺有厚厚的沙子或者橡胶垫的场地。然后,再依次查看下面的八条安全指导:
1. 当宝宝在器械上时,家长要始终在器械附近。
2. 开始玩之前,检查是否已经去掉了所有可能勒住宝宝的绳或带,包括帽子和衣服上的。
3. 系紧宝宝的鞋带;系好宝宝的围巾。
4. 给宝宝穿橡胶底的鞋,不要穿拖鞋或光脚。
5. 巡视场地,查看是否有潜在的危险隐患,包括尖锐的小物品、破损的器械以及有可能有危险的暴露面。
6. 如果宝宝不到5岁,不要让宝宝攀爬1.5m以上高度的器械。
7. 去掉宝宝的头盔,避免宝宝被卡在器械上或被勒住。
阅读全文...
2009-06-07
大小便训练,早点儿还是晚点儿?
大小便训练,又称为“厕所训练(potty train)”,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何时开始好呢?有些人认为可以早点儿,另一些人认为应该晚点儿,而更多的人则是摸不着头脑。
许多医生和心理学家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的。美国儿科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议不要在宝宝2岁以前进行厕所训练。
Alan Greene医生(MD FAAP)① 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一项研究结果:在宝宝27个月以前进行厕所训练,并不能缩短完成训练的时间,反而会延长所需要的时间。
而家长们往往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每次外出都要带很多东西以应急;每天要换N次尿布;宝宝穿尿布去幼儿园是否方便;天气炎热,宝宝的小屁股捂在尿布里不舒服…
Lora Jense 是14个孩子的妈妈(其中8个是收养的),她成功帮助过全世界的2100个孩子完成了厕所训练。
Lora Jense ② 认为:孩子较早进行厕所训练,会更快而且更容易成功。因为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影响。接近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定形,开始习惯穿着尿布。
作家Dave Clark③的观点:厕所训练早晚的关键不是年龄,而是时间。孩子何时能控制住大小便;何时愿意用马桶;何时理解大小便要去厕所;以及家长何时知道孩子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这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我家妮妮是2岁3个月左右开始练习的,那时她已经能整个晚上不尿尿了。她很快就学会了坐马桶大便,学习用马桶尿尿的时间则长一些。有时会因为玩得专心而忘了去,或是没来得及跑到厕所就尿出来了,结果只好换裤子。
现在妞妞也快2岁了。每次看到姐姐上厕所,她就跑去跟着学,还经常要给姐姐擦屁屁。偶尔她也会跑来告诉妈妈“巴儿”,意思是她拉巴巴了。按照开始大小便训练的信号来看,估计不用等太久,妞妞也可以开始练习了。
具体的训练方法还需要复习一下,将在下一篇《大小便自理,该如何实现?》中分享。
参考文章:
① http://www.drgreene.com/21_1455.html
② http://www.amazines.com/Education/article_detail.cfm/118261?articleid=118261
阅读全文...2009-06-03
宝宝害怕怎么办?
前一篇日志说到了宝宝怕虫子的问题。那么,如果宝宝怕的是其他东西呢?
事实上,宝宝害怕的事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宝宝,每个人害怕的事物也不同。
一通搜索,原来--宝宝对一些事物害怕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她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不同的宝宝害怕的事物也不同,有的宝宝害怕具体的东西,比如虫子、黑暗、声音, 还有些宝宝则害怕陌生的环境或人。当宝宝的安全感逐渐增强时,她对大部分事物的恐惧也就会消失了。
发现了一篇好文章,感觉比较专业,特推荐给大家。原文比较长,如果真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是值得花些时间读一读。
宝宝觉得害怕时,你该怎么办?(转载)
原文链接 http://www.yaolanqu.com/edu/xwxg/2009-04-22/345a1d5eaf8799c1c61570b6a297deec.html
承认他的恐惧感。宝宝害怕的东西在你看起来可能很傻,也没有道理,但对他来说,却非常真实、严重。在宝宝告诉你他害怕的东西时,比如邻居的狮子狗或床底下的妖怪时,你尽量不要笑,要让他知道你明白那种害怕某个东西的感觉。如果你表现得让他非常放心和安慰,他会明白感到害怕没有什么,但最好是去战胜它。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行为儿科医生威廉•科尔曼指出,要让孩子说出他的恐惧或他害怕的东西,并客观地处理他的恐惧感。科尔曼认为,如果你忽视宝宝的恐惧感,那他的恐惧就无法消除了。
试图让宝宝相信没有什么可怕的,只会火上浇油。如果你说:“好啦,小狗不会咬你的,没什么好怕的。”那很可能会让他更加心烦。相反,你不妨告诉他:“我知道你害怕小狗。我们一起从它旁边走过去,好不好?要是你不想从它旁边走,等小狗过来,妈妈就把你抱起来。”
如果你认为孩子害怕是因为生气的感觉或新环境(比如家里新添了一个小宝宝或他开始上幼儿园了)带来的焦虑,就要想办法让孩子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的方式。或者用一种不强调对错的方式猜测一下他的想法,假如你家里真的添了小宝宝,你不妨告诉他:“我知道你有时候希望这个小宝宝离开我们家,不过,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和你玩了。”
利用宝宝喜欢的东西。有些孩子会从那些玩旧了的玩具或一直盖的小毯子中获得很大的安慰。这些东西能给一个焦虑的孩子持续的安全感,特别是在过渡时期,比如你把他送到幼儿园或晚上让他睡觉的时候。
这些“喜欢的东西”还可以让一些宝宝更有勇气去做那些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可怕的事,比如见陌生人、去幼儿园或看医生,所以要允许你的孩子粘着他的特殊玩具或毯子。不要让他觉得粘着这些东西“小孩子气”,或者坚持让他把这些东西留在家里。等宝宝到4岁时,可能就不会再拿着他脏兮兮的玩具到处走了。到时候,他将学会其他克服恐惧的方法。
给宝宝解释、展示和尝试让他害怕的情境。如果你能给出一种简单而合理的解释,被吓着的孩子有时候会克服对这种东西的恐惧感,因为现在语言要比过去有用。如果他害怕在人群中走丢,你就告诉他:“只要你待在妈妈身边,抓着妈妈的手,就不会找不到妈妈。万一你真的看不到妈妈了,一定要待在那儿别动,我会找到你的。”这样可能会让孩子不再害怕。
如果是过去的经历让他害怕,比方说打疫苗,不要对他撒谎或用甜言蜜语哄他,但也不能把坏的一面说得太详细。要温柔地告诉他,虽然打针可能开始会扎一下,但很快就会过去了,然后再提出打完针后你们俩去做一件好玩的事。重要的是,在宝宝经历疼痛的过程中陪着他,向他表明你支持他打针,不会抛弃他。
你还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帮助你4岁的宝宝了解那些吓人的事情。通过图书、录像(DVD)或实际的演示(你要在场),把可能会让他害怕的事情展示给他看。这种有限的了解,能让宝宝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应对自己的恐惧感。当然了,你应该避免给孩子用电视或图书展示任何恐怖的、血淋淋的或其他不适合的东西。
比方说,如果宝宝因为怕从车上掉下来磕破膝盖,而不敢骑自行车,让他读一读一个小孩子成功地学会了骑车而并没有受伤的故事,可能会对他有用。同样地,如果他从DVD上看到有个小男孩和一些有趣而和善的妖怪成了朋友,那他也许能克服对床底下妖怪的恐惧感。如果他害怕动物,带他到能喂动物、摸动物的儿童动物园去一趟也许会有帮助。
和宝宝一起解决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怕黑,就在他的房间里点一盏灯。你也可以试试用其他方法来消除他的睡眠恐惧,例如指定一个卫兵(用一个宝宝喜欢的毛绒玩具)、撒点“驱魔水 ”(用喷壶里的水)或者告诉他一句能把不速之客拒之门外的咒语等。经过一些尝试和失败后,你和孩子会找到增加他胆量、克服恐惧的办法。只是不要指望他一夜之间就能克服所有的恐惧,这个过程需要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的时间。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练习。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医生,玩玩在医生的诊室看病(如果有一套玩具医生用品就更好了)的游戏可能会对他有用。如果宝宝怕见陌生人,让他用娃娃或毛绒动物来模拟这种场合,也许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如果他害怕穿化装服的人,不妨和他一起打扮(别忘了把脸也化化妆),来帮助缓解他的恐惧。
通过和同龄人一起玩,宝宝可能也能学会怎么减轻自己的焦虑。如果宝宝觉得他有一定的控制力,并且旁边有一些小伙伴,那么打扮成吵吵闹闹的妖怪或玩鬼屋游戏就会很有趣,而不会让他害怕了。
别让他知道你害怕。如果宝宝看到你因为害怕坐飞机而冒冷汗,或者去看牙医的时候畏畏缩缩,他很可能也会害怕这些事情。所以要尽量先克服你自己的恐惧,或者至少不要表现出来。但你可以向孩子坦白,你也和他一样不喜欢去看病或打针吃药,不过,为了身体健康还是要这样做。如果孩子知道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样,你也要学着克服一些害怕的事情,会对他有帮助。
阅读全文...2009-06-01
胡萝卜种子(图)
的确,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简洁”:简洁的线条、简洁的画面、简洁的色彩、简洁的情节,表达了一个简洁明确的主题“坚定自己的信念”。
(点击看幻灯片)
Amazon.com的编辑评论①认为“小读者们可以学到:面对否定和怀疑而坚定信念,能够得到双倍甚至三倍的回报(如果按照胡萝卜的周长来判断)”。看看小男孩车子里的那根大胡萝卜吧。
这本书的作者路斯·克劳斯(Ruth Krauss),是美国人文学科基金会的深学者之一。这本书的插图作者则是她的先生克拉格特·强森(Crockett Johnson)。
这本书的推荐年龄是4~8岁。开始时有些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吗?毕竟这是一个连大人都不容易真正明白的道理。
再仔细想想,终于恍然大悟。正是要从小给孩子树立这样的理念--自信执著、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尝试,最终证明自己,并获得丰厚回报。
这粒种子是珍贵的,希望每个孩子心中都能种有一粒这样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009-05-28
宝宝开始大小便训练的信号
大小便自理,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也是父母们养育宝宝过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每天送来的广告单中,难得有些有用的东西。今天还不错,有一个是婴儿用品公司HUGGIES的折扣券,上面列出了宝宝可以开始“厕所训练”的三个标志:
1. 宝宝能保持尿布干燥2个小时或更久了。
2. 宝宝不愿意穿尿湿的尿布了。
3. 宝宝对去厕所大小便有兴趣了。
另外,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还应该加上一条:宝宝会自己脱掉裤子了。
阅读全文...
宝宝怕虫子怎么办?
造成宝宝怕虫子的原因一般的有以下几种:
1. 家长的顾虑影响宝宝。
有些家长对宝宝的保护过度,怕孩子被虫子咬到、怕虫子太脏、怕宝宝吃虫子,这些顾虑都会传达给宝宝一个信息:千万不能碰虫子。
2. 家长的教育方式给宝宝心理上留下阴影。
有的家长为了让宝宝听话,就用“不听话,虫子就来咬你了”吓唬宝宝,在宝宝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宝宝对虫子的恐惧。
3. 家长自己的恐惧影响宝宝。
有些家长自己害怕某种虫子。当看到那种虫子时,家长先“哎呀”一声,有的甚至大叫一声。家长的这种害怕反应,也会“传染”给宝宝。
那么,宝宝怕虫子时,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美国教育家帕特丽夏•亨德森•西姆①认为:这种情况下,你最好先等等,再让孩子去了解奇妙的昆虫世界。现在,你的工作是正视孩子的焦虑,并帮助他在看到那些爬来爬去的东西时感觉好过一些。
你只要告诉他我知道你不喜欢虫子就行了,不要试着说服他克服自己的恐惧,去面对这些可怕的虫子。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发现许多东西很吓人是一个自然的阶段。不要试着让你的孩子去看或摸一个甲虫,因为这可能会让他更害怕,甚至终生都害怕。
随着他们长大,大多数孩子都会战胜这种恐惧,慢慢变得喜欢所有六条腿的小东西。一个3岁时看见蚱蜢尖叫的孩子,到了4岁,常常会变成一个小昆虫收藏家。所以,如果有只蛾子落到宝宝附近,就帮宝宝把它轰出窗外,或者带他到别的房间去。
参考文章:
① http://cn.babycenter.com/preschooler/milestone/pa_chongzi/
2009-05-26
妞妞怕虫子
我家的妞妞还不到两岁,很多东西都没见过。
昨天晚上,爸爸在墙上发现了一只虫子。肚子圆圆的,看起来有点儿象蜘蛛,却又有翅膀。二话不说,先用纸拍死。妞妞盯着纸上的小虫子看了半天,又盯着墙看了半天, 嘴里不停地重复着:“虫子,有。”
到了睡觉的时候,妞妞有点儿反常。平时都是自己睡,今天却非要妈妈抱着睡,还一个劲儿地说“怕”。连问带猜的,终于搞明白了,原来就是那只虫子惹的祸--她害怕了。
好不容易把妞妞哄睡了。可是到了半夜,她又哭醒了,嘴里还念叨着 "怕,虫子"。看来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刺激"。妈妈一再告诉她我们家里没有蚊子了,可是妈妈越说,她哭得越凶,怎么也不肯上床睡觉。
情急之中,妈妈忽然想到了一个新的“解释”,于是告诉她:"虫子白天躲起来睡觉,晚上出来吃垃圾。爸爸已经把垃圾扔了。我们家里没有垃圾,虫子不会来。虫子找不到垃圾,就到楼下的大垃圾箱那儿去了。" 听妈妈这么一说,妞妞马上就不哭了,还指着床说:“睡觉觉。”
终于松了一口气儿。新的“解释”果然好使!
在上学前的这段时期,宝宝对一些小动物或其他事物感到害怕是正常的。在大人看来根本不用怕的小虫子,对宝宝来说,却可能比书上画的大狮子更让她害怕。
开始时,家长一般都会试图让宝宝相信那一点儿都不可怕,但是这么做的结果却往往会加剧宝宝的害怕心理。那么,宝宝怕虫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听听专家的建议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