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parent.kimy.com.tw/article.asp?art_id=444
文 ╱洪兰 (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我有一位学生,结婚不久便怀孕了,她舍不得刚开始的事业,便把孩子托给乡下的婆婆带,不料,两个月不到,婆婆中风了,无法帮忙,便把婴儿再转托给同村的婶婆 带。孩子从小就很乖,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冬天时,婶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门口晒太阳,夏天时,把婴儿车推到大榕树下,看着人来人往,都不吵闹。
她等到孩子要进小学了才把他带回台北。想不到,现在三年级了,仍不适应台北的生活,时时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欢上学,学习缓慢,上课不专心,缺乏主动性。
她听到很多有关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来找我,希望做神经上的检查。她说她与她先生都是博士,孩子智商应该没问题,想要知道大脑是否有病变。我听了她描述孩子 成长的过程后有点感慨,问她怎么忘记了1995年的那个重要的研究:
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岁以前所听到的语言多寡有正相关。 别以为小小孩听不懂,就不跟他说。这个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时跟婴儿讲1500字,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时讲2100字;而知识水准低,整天爱看电视,尤其领救济金的父母,只 跟孩子讲600字而已。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岁时,爱跟孩子说话的父母已经跟孩子讲了四千八百万字了,而惜话如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才听到一千三百万字,差了3.7 倍。
这个研究发现最重要的时期是1岁以前,也就是一般人认为孩子还听不懂父母在讲什么的时候,最关键。那些认为孩子反正听不懂,在他们12个月以前不跟孩子说话的父 母,他们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比一开始父母就跟他们说话的婴儿差了许多。
当这些婴儿长到3岁时,研究者给他们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测验》,发现孩子的词汇与他小时候听到字数的相关系数为0.6,假如扣除父母平日挂在嘴边的「把饭吃完」,「快去洗澡」,「快去睡觉」,这种例行公式的句子时,这个相关升到 0.78,实验 者继续追踪这批孩子到他们9岁,这时,他们在婴儿期所听到的字数与他们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的相关是0.77。
与小婴儿的生活对话,能促发大脑神经连结 父母在替孩子换尿布,洗澡,喂饭时所说的话可以促发孩子大脑中神经的连接,使他将来在处理讯息,思辨命题上比别人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跟他说话,其实,那时候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出自于学前教育杂志2008年12月号
阅读全文...
为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为孩子的抗拒而生气;为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为自己的失控而懊悔。幸福、气愤、焦虑、无助、自责......如何自我调控情绪,做个坚强、自信、乐观的好榜样?面对无数的疑问,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 - - - - - - - - - - 欣妈心语
2010-04-30
2010-04-27
第一本图画书的条件(摘录)
子安美知子/早稻田大学教授兼德国文学家
记得那是我女儿第一个生日之后不久的事。当时她还没有开始学走路,我也没有想过那么早就买书给她看。有一天,我有事到书店去,偶然见到一个相当大的标题「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
一时好奇拿起书来翻阅,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经可以买书给女儿看了。
那本书叫《小兔子》。付款时我想着,「我开始给女儿买书了。」那股新鲜而兴奋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家中。我让女儿坐在膝上,打开书本。一面看着右页的图画,一面读左页的文章给她听。
「好大的院子中间,有一幢可爱的房子。」
我缓慢的,一句句仔细而且抑扬顿挫的念,同时与女儿一起注视着图画。
「好大的」和「可爱的」对比,「院子」中的「房子」、「院子」里开的花朵。女儿看着图画,她听得懂这些话吗?不过,我只把问题摆在心中,没有加入任何说明,只是慢慢的继续读给她听。
「房子里住着软软先生和软软太太两只兔子。」
我除了注意念故事的语调,还利用抱着孩子的手和膝盖的触感,制造出文字里那种柔软的感觉来。 第一次给女儿看图画书的情形,到今天仍清晰的留在记忆之中。……
我因为数度赴西德留学,曾将已到入学年龄的女儿送入慕尼黑的小学就读。这所「斯坦纳学校」是德国非常特殊的私立学校,它特殊的教育方式,使我不论以母亲的身分,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都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现在再问女儿记不记得她「第一本阅读的书」,或许她已经没有印象了。不过,当我看到那本被反覆阅读,残破不堪而重新装订过的《小兔子》时,就会想到这本图画书在女儿的记忆力和知性生活开始之前,己经无形的为她打开了「精神的世界」。……
孩子本身所处的成长阶段,与小兔子并没有太大差异,他们还无法理解图书书的故事大意,也无法背诵故事的内容。但是孩子在充满安详和爱的空气中,呼吸、睡眠、苏醒,获得全身内外的调和。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学习项目」。能在这个过程帮助孩子的,才配称为「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这些「学习项目」正是孩子感情生活的基础,非常重要。
对女儿而言,这些图画书不是学习文字的教材,也没有留下任何知性记忆。但是十四岁的女儿依然若有所悟的说:「对了。我还记得这个节奏。」
接着,她就自己读起除《小兔子》之外,她最喜爱的《下雪天的兔子》:「整个屋顶变成一片白色,教堂的屋顶也闪闪发光,爸爸、妈妈。我出去了,我会小心的玩。」
「这种节奏感并不是存在我的头脑中,而是在我的身体或是心里,总之,不是在头脑记忆的地方。我有一种当时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长大的感觉。」
女儿所说的,可能是她的身体所感觉到的音乐节奏,这里所谓的节奏,并不单是钢琴乐谱上所表现出来的,它存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得到。
本文摘自《幸福的种子》,松居直∕著,台湾英文杂志社出版
阅读全文...
记得那是我女儿第一个生日之后不久的事。当时她还没有开始学走路,我也没有想过那么早就买书给她看。有一天,我有事到书店去,偶然见到一个相当大的标题「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
一时好奇拿起书来翻阅,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经可以买书给女儿看了。
那本书叫《小兔子》。付款时我想着,「我开始给女儿买书了。」那股新鲜而兴奋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家中。我让女儿坐在膝上,打开书本。一面看着右页的图画,一面读左页的文章给她听。
「好大的院子中间,有一幢可爱的房子。」
我缓慢的,一句句仔细而且抑扬顿挫的念,同时与女儿一起注视着图画。
「好大的」和「可爱的」对比,「院子」中的「房子」、「院子」里开的花朵。女儿看着图画,她听得懂这些话吗?不过,我只把问题摆在心中,没有加入任何说明,只是慢慢的继续读给她听。
「房子里住着软软先生和软软太太两只兔子。」
我除了注意念故事的语调,还利用抱着孩子的手和膝盖的触感,制造出文字里那种柔软的感觉来。 第一次给女儿看图画书的情形,到今天仍清晰的留在记忆之中。……
我因为数度赴西德留学,曾将已到入学年龄的女儿送入慕尼黑的小学就读。这所「斯坦纳学校」是德国非常特殊的私立学校,它特殊的教育方式,使我不论以母亲的身分,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都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现在再问女儿记不记得她「第一本阅读的书」,或许她已经没有印象了。不过,当我看到那本被反覆阅读,残破不堪而重新装订过的《小兔子》时,就会想到这本图画书在女儿的记忆力和知性生活开始之前,己经无形的为她打开了「精神的世界」。……
孩子本身所处的成长阶段,与小兔子并没有太大差异,他们还无法理解图书书的故事大意,也无法背诵故事的内容。但是孩子在充满安详和爱的空气中,呼吸、睡眠、苏醒,获得全身内外的调和。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学习项目」。能在这个过程帮助孩子的,才配称为「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这些「学习项目」正是孩子感情生活的基础,非常重要。
对女儿而言,这些图画书不是学习文字的教材,也没有留下任何知性记忆。但是十四岁的女儿依然若有所悟的说:「对了。我还记得这个节奏。」
接着,她就自己读起除《小兔子》之外,她最喜爱的《下雪天的兔子》:「整个屋顶变成一片白色,教堂的屋顶也闪闪发光,爸爸、妈妈。我出去了,我会小心的玩。」
「这种节奏感并不是存在我的头脑中,而是在我的身体或是心里,总之,不是在头脑记忆的地方。我有一种当时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长大的感觉。」
女儿所说的,可能是她的身体所感觉到的音乐节奏,这里所谓的节奏,并不单是钢琴乐谱上所表现出来的,它存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得到。
本文摘自《幸福的种子》,松居直∕著,台湾英文杂志社出版
阅读全文...
2010-04-23
纽曼博士谈宝宝如何阅读(转帖)
原文链接 http://www.babykey.com/news/2008-01-22/000001775547.shtml
毫无疑问,阅读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是有益的,但是也许对爸爸妈妈来说,让这么小的宝宝看书是件难事。宝宝总是要把一个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不愿意安静地坐着,或者不要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阅读。
尽管让宝宝阅读很困难,然而,给宝宝读书对于他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专家建议,从宝宝六个月开始,就要每天给他读书。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桩乐事,让宝宝不感到厌倦?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研究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和阅读的教授苏珊纽曼博士为您解答关于宝宝阅读方面的各种疑问。
问题1: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给他读什么书最合适?
简单的书最好。要选择牢固的,不易撕坏的书,图画色彩鲜艳,还能与孩子产生互动,比如可以让宝宝触摸,感受。一本简单的、每页上只有一两个字的书对于宝宝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只须简单地教宝宝来认认每页上画的是什么就行了,让宝宝反复来认。
至于有故事情节的书,当你的宝宝大约22个月时,就可以给宝宝读几页了,或者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讲给宝宝听。给宝宝阅读时要注意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没有准备好坐下来听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你就要根据他的反应来灵活地调整。
问题2:我16个月大的女儿喜欢那种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的书,比如毛皮书“小兔邦尼”,但是,这些书往往没有什么字,这能帮助她学习吗?
通过你一边给她读“小兔邦尼”的故事,一边让她看着图画,在向她描述的同时让她摸着书中小兔柔软的皮毛,你的女儿绝对在接收许多语言和文字信息,她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词汇,形容词、物的名称、动词以及感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促进她的语言发展。
问题3:我家宝宝喜欢把一个同样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介绍一些新故事?还是由他这样,直到他自己对心爱的故事厌倦为止?
重复对于帮助1岁左右的小宝宝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记住新概念和词汇的唯一方式。每听一次故事,他就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故事重复得越多,宝宝就越容易懂得和记住那些信息。
为了使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你可以先给他读老故事,然后再逐渐引入新故事,不久,新故事也会变成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了。
问题4:我没空给女儿读书的时候,她就看一些幼儿的教育光碟,这能有助于提高她的阅读能力吗?
不能。阅读和看光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此外,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是不提倡看电视(包括录像等)的。阅读不一样,必须大声地念出来,听它们是否正确,然后再练习,这是电视所不能提供的。每天特意安排一段阅读的时间更好。
问题5:我的宝宝1岁了,特别活泼好动,我给他念书时总是不肯好好坐着,我是不是得放弃,直到他愿意坐下来为止?
不,你可以试试在孩子睡前给他安排一段读书时间,比如15分钟,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并且要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主题。
你还可以不用书,仅仅给孩子口头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不必在听故事的同时,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和图上。你还可以使用更生动活泼的语言练习形式,比如让你的宝宝到商店里去指认他最爱吃的食物。这些活动像阅读一样,可以帮助宝宝认识到,那些纸上或包装盒上的文字代表着某种物品。最重要的是不能强迫宝宝阅读,当宝宝厌倦看书时,你们可以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
问题6:每次我给女儿念她喜欢的书时,她总是兴高采烈地找每页上的小狗,这是怎么回事?
她在学习识别物体和图案,这是阅读所必需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区别形状相似但读音和意义不一样的字,比如“大”和“太”。同时这也表明她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物体或概念上,这对于培养专注力是很重要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你可以指出书中某页中的某一细微之处,等后面再出现时让她找出来。
问题7:我女儿喜欢让我来扮演书中的故事,而不是死板板地念书给她听,我应该听之任之吗?
是的,给这么小的孩子阅读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表演书中的故事是让孩子投入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毕竟你是在用语言词汇来描述物体和情形,这和书中的描述是一样的。
阅读全文...
毫无疑问,阅读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是有益的,但是也许对爸爸妈妈来说,让这么小的宝宝看书是件难事。宝宝总是要把一个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不愿意安静地坐着,或者不要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阅读。
尽管让宝宝阅读很困难,然而,给宝宝读书对于他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专家建议,从宝宝六个月开始,就要每天给他读书。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桩乐事,让宝宝不感到厌倦?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研究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和阅读的教授苏珊纽曼博士为您解答关于宝宝阅读方面的各种疑问。
问题1: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给他读什么书最合适?
简单的书最好。要选择牢固的,不易撕坏的书,图画色彩鲜艳,还能与孩子产生互动,比如可以让宝宝触摸,感受。一本简单的、每页上只有一两个字的书对于宝宝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只须简单地教宝宝来认认每页上画的是什么就行了,让宝宝反复来认。
至于有故事情节的书,当你的宝宝大约22个月时,就可以给宝宝读几页了,或者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讲给宝宝听。给宝宝阅读时要注意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没有准备好坐下来听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你就要根据他的反应来灵活地调整。
问题2:我16个月大的女儿喜欢那种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的书,比如毛皮书“小兔邦尼”,但是,这些书往往没有什么字,这能帮助她学习吗?
通过你一边给她读“小兔邦尼”的故事,一边让她看着图画,在向她描述的同时让她摸着书中小兔柔软的皮毛,你的女儿绝对在接收许多语言和文字信息,她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词汇,形容词、物的名称、动词以及感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促进她的语言发展。
问题3:我家宝宝喜欢把一个同样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介绍一些新故事?还是由他这样,直到他自己对心爱的故事厌倦为止?
重复对于帮助1岁左右的小宝宝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记住新概念和词汇的唯一方式。每听一次故事,他就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故事重复得越多,宝宝就越容易懂得和记住那些信息。
为了使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你可以先给他读老故事,然后再逐渐引入新故事,不久,新故事也会变成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了。
问题4:我没空给女儿读书的时候,她就看一些幼儿的教育光碟,这能有助于提高她的阅读能力吗?
不能。阅读和看光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此外,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是不提倡看电视(包括录像等)的。阅读不一样,必须大声地念出来,听它们是否正确,然后再练习,这是电视所不能提供的。每天特意安排一段阅读的时间更好。
问题5:我的宝宝1岁了,特别活泼好动,我给他念书时总是不肯好好坐着,我是不是得放弃,直到他愿意坐下来为止?
不,你可以试试在孩子睡前给他安排一段读书时间,比如15分钟,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并且要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主题。
你还可以不用书,仅仅给孩子口头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不必在听故事的同时,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和图上。你还可以使用更生动活泼的语言练习形式,比如让你的宝宝到商店里去指认他最爱吃的食物。这些活动像阅读一样,可以帮助宝宝认识到,那些纸上或包装盒上的文字代表着某种物品。最重要的是不能强迫宝宝阅读,当宝宝厌倦看书时,你们可以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
问题6:每次我给女儿念她喜欢的书时,她总是兴高采烈地找每页上的小狗,这是怎么回事?
她在学习识别物体和图案,这是阅读所必需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区别形状相似但读音和意义不一样的字,比如“大”和“太”。同时这也表明她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物体或概念上,这对于培养专注力是很重要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你可以指出书中某页中的某一细微之处,等后面再出现时让她找出来。
问题7:我女儿喜欢让我来扮演书中的故事,而不是死板板地念书给她听,我应该听之任之吗?
是的,给这么小的孩子阅读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表演书中的故事是让孩子投入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毕竟你是在用语言词汇来描述物体和情形,这和书中的描述是一样的。
阅读全文...
2010-04-18
念故事时间,就是爱的时间(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九年前,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时,我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呢?在我根本不确定这些好品格、大能力一定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日复一日地为孩子念故事书呢?
打开故事书,和孩子分享「爱的时间」
*念故事书时,不要只想着品格与能力
可能是静静的午后、可能是冷冷的冬天,也可能是手边工作刚好告一段落,只要我大喊一声:「说故事时间到了!」不论孩子在家里的哪个角落,总是会连忙朝我飞奔而来:「我要念这一本!」「不行,我要念那一本..」「妈妈今天很有力气,一人选一本,全部都念!」于是,欢欢喜喜的我们三人,便跳上软软的床铺、钻进暖暖的被窝,彼此肩靠着肩,听我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故事。
不论外面的天气多么恶劣、环境多么吵杂,我总觉得那小小的被窝,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有一天,孩子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经历多少人生起伏,这个童年的回忆,都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重要情感。
这就是我当初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动机,就这么简单。
当父母想要帮孩子念故事书时,不能一心只想着好品格、大能力。一旦让亲子交互沦为有目的可图的心态,我便要怀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续多久?
教养孩子的过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力的马拉松;如果不能细细感受说故事时的那份幸福,父母可能在忍着性子帮孩子念了三个月,却纳闷怎么还看不到好品格时,便认为:「这方法没用,别念了!」然而,其实心目中期望养成的孩子就在眼前,只要父母继续往前走,就一定会看到的。
*念故事书不是工作,而是你对孩子付出的爱
对学前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像是他们的天与地;他们最爱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只是专心地为他们念个故事,即使没有对他们说出「我爱你」,孩子也可以深深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每回当孩子听了一堆故事书之后,我似乎总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那份满足感;那就像是我们自己读了一本好书、或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所获得的那种充实的感受。
我常常在一边念故事书时,一边冷不防地给他们一人一个吻、或是说声「我爱你」;也可能在他们问了一些令人赞叹的好问题后,只是故意瞪大眼睛,对他们投以佩服、赞叹的眼光。这时,我每每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透出幸福的光芒,脸上则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孩子上小学后,我开始为他们读精采的章节故事,因为内容较多,必须分天分次、慢慢念。而每当一有新的故事开张,虽然明明已经看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了,我却还是淘气地问他们:「好不好听?」当听得目不转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好听死了!」那份满足的神情,就是做妈妈的我无穷幸福的泉源。
念故事书不是我对孩子所做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感动,一种活在当下。
每一本书,都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总爱让他们坐在腿上,我会一边热情拥抱他们,一边不疾不徐念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有一回,已经读小一的儿子依偎在我身旁听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地对他说:「咦!你还记得小时候,姐姐去上学以后,你总是坐在我腿上听故事吗?」
然后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温小时候的甜蜜时光。只是「岁月不饶人」,小一的儿子即使个子并不特别高大,但他的头就是会硬生生挡在故事书前面,让我念起来挺别扭的,但我们俩都舍不得离开这份温暖回忆,就还是这样把故事书给念完了。
如果帮孩子念故事书是「爱的时间」,以一天一本来计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这一千本相当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时间,也就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请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地交互交流
我们常有机会听到父母对子女的抱怨或无奈:「这孩子很不听话,我好说歹说,他老是当耳边风,根本管不动!」「老师对这孩子很头痛,我也是威胁利诱、用尽各种方法,为什么他还是我行我素呢?」
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孩子听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平时和子女的对话与交集都是哪些内容。如果亲子之间不交集则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责骂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调太过快速,和子女的沟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这样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灵相通,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关爱呢?
当孩子兴高采烈告诉我们一件事时,我们可能正想着公司的业绩数字;当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刚完成的图画与我们分享时,我们可能正在洗碗。现代的父母已经愈来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不至于会说什么「好烦,走开!」之类的话,却可能不自觉地用「嗯!啊!」应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们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结果,常常就变成了「不了了之」。日复一日,亲子之间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却从来没有人发现,「爱的库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虽然他是个爱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总是以孩子为重,开车带孩子到处玩,但有一回我还是提醒他与孩子的交互太少了,这当然招来了他的抗议。我说:「你虽然陪着他们,但是在家里时,你就像个活动家具;出门去玩,又变成了开车的司机。仔细想想,孩子已经九岁了,你真正放下工作与杂务,静静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交互会话的时间,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应该要一起下盘棋、一起骑车去兜风,而不是他拼图,你在旁边看报纸;他骑车,你还是在旁边看报纸。
*「爱的库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
如果父母能藉由念故事书,慢慢累积这些「爱的库存」,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或许还感受不到它对教育子女的影响力,但等到有一天,我们要在生活中教导孩子规矩、或是设下父母的规范时,就会发现我们给孩子爱的库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
当我要为孩子立下规矩时-早上自己起床、自动写完功课、每餐吃青菜、饭前不吃零食、在 7-11不买玩具、不看电视、不玩电玩〈可怜的孩子,族繁不及备载〉…,不只是毫不费力,而且他们愿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过我的想像。
孩子犯错当然是难免的,但不管错误大小,道理只要解释过一次、甚至不用说第二次,他们就不会再犯了。「我轻轻地说,他们重重地听」,不用威胁、不用利诱,孩子却不会将我的话当耳边风,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就是「爱的库存」。
别以为这些爱的库存得浪费我们好多时间去累积;这些一点一滴的爱,孩子都会感受于心,而且一定会在某方面回报给我们。
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亲吻、拥抱、买玩具、吃大餐、出国渡假...;但是,千万不要错过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关爱和教育的功能,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却可以透过念故事书达到一举两得的双重效果。爱孩子的父母们,有谁愿意错过它呢!
阅读全文...
九年前,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时,我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呢?在我根本不确定这些好品格、大能力一定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日复一日地为孩子念故事书呢?
打开故事书,和孩子分享「爱的时间」
*念故事书时,不要只想着品格与能力
可能是静静的午后、可能是冷冷的冬天,也可能是手边工作刚好告一段落,只要我大喊一声:「说故事时间到了!」不论孩子在家里的哪个角落,总是会连忙朝我飞奔而来:「我要念这一本!」「不行,我要念那一本..」「妈妈今天很有力气,一人选一本,全部都念!」于是,欢欢喜喜的我们三人,便跳上软软的床铺、钻进暖暖的被窝,彼此肩靠着肩,听我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故事。
不论外面的天气多么恶劣、环境多么吵杂,我总觉得那小小的被窝,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有一天,孩子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经历多少人生起伏,这个童年的回忆,都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重要情感。
这就是我当初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动机,就这么简单。
当父母想要帮孩子念故事书时,不能一心只想着好品格、大能力。一旦让亲子交互沦为有目的可图的心态,我便要怀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续多久?
教养孩子的过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力的马拉松;如果不能细细感受说故事时的那份幸福,父母可能在忍着性子帮孩子念了三个月,却纳闷怎么还看不到好品格时,便认为:「这方法没用,别念了!」然而,其实心目中期望养成的孩子就在眼前,只要父母继续往前走,就一定会看到的。
*念故事书不是工作,而是你对孩子付出的爱
对学前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像是他们的天与地;他们最爱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只是专心地为他们念个故事,即使没有对他们说出「我爱你」,孩子也可以深深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每回当孩子听了一堆故事书之后,我似乎总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那份满足感;那就像是我们自己读了一本好书、或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所获得的那种充实的感受。
我常常在一边念故事书时,一边冷不防地给他们一人一个吻、或是说声「我爱你」;也可能在他们问了一些令人赞叹的好问题后,只是故意瞪大眼睛,对他们投以佩服、赞叹的眼光。这时,我每每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透出幸福的光芒,脸上则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孩子上小学后,我开始为他们读精采的章节故事,因为内容较多,必须分天分次、慢慢念。而每当一有新的故事开张,虽然明明已经看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了,我却还是淘气地问他们:「好不好听?」当听得目不转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好听死了!」那份满足的神情,就是做妈妈的我无穷幸福的泉源。
念故事书不是我对孩子所做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感动,一种活在当下。
每一本书,都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总爱让他们坐在腿上,我会一边热情拥抱他们,一边不疾不徐念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有一回,已经读小一的儿子依偎在我身旁听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地对他说:「咦!你还记得小时候,姐姐去上学以后,你总是坐在我腿上听故事吗?」
然后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温小时候的甜蜜时光。只是「岁月不饶人」,小一的儿子即使个子并不特别高大,但他的头就是会硬生生挡在故事书前面,让我念起来挺别扭的,但我们俩都舍不得离开这份温暖回忆,就还是这样把故事书给念完了。
如果帮孩子念故事书是「爱的时间」,以一天一本来计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这一千本相当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时间,也就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请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地交互交流
我们常有机会听到父母对子女的抱怨或无奈:「这孩子很不听话,我好说歹说,他老是当耳边风,根本管不动!」「老师对这孩子很头痛,我也是威胁利诱、用尽各种方法,为什么他还是我行我素呢?」
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孩子听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平时和子女的对话与交集都是哪些内容。如果亲子之间不交集则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责骂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调太过快速,和子女的沟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这样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灵相通,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关爱呢?
当孩子兴高采烈告诉我们一件事时,我们可能正想着公司的业绩数字;当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刚完成的图画与我们分享时,我们可能正在洗碗。现代的父母已经愈来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不至于会说什么「好烦,走开!」之类的话,却可能不自觉地用「嗯!啊!」应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们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结果,常常就变成了「不了了之」。日复一日,亲子之间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却从来没有人发现,「爱的库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虽然他是个爱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总是以孩子为重,开车带孩子到处玩,但有一回我还是提醒他与孩子的交互太少了,这当然招来了他的抗议。我说:「你虽然陪着他们,但是在家里时,你就像个活动家具;出门去玩,又变成了开车的司机。仔细想想,孩子已经九岁了,你真正放下工作与杂务,静静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交互会话的时间,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应该要一起下盘棋、一起骑车去兜风,而不是他拼图,你在旁边看报纸;他骑车,你还是在旁边看报纸。
*「爱的库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
如果父母能藉由念故事书,慢慢累积这些「爱的库存」,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或许还感受不到它对教育子女的影响力,但等到有一天,我们要在生活中教导孩子规矩、或是设下父母的规范时,就会发现我们给孩子爱的库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
当我要为孩子立下规矩时-早上自己起床、自动写完功课、每餐吃青菜、饭前不吃零食、在 7-11不买玩具、不看电视、不玩电玩〈可怜的孩子,族繁不及备载〉…,不只是毫不费力,而且他们愿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过我的想像。
孩子犯错当然是难免的,但不管错误大小,道理只要解释过一次、甚至不用说第二次,他们就不会再犯了。「我轻轻地说,他们重重地听」,不用威胁、不用利诱,孩子却不会将我的话当耳边风,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就是「爱的库存」。
别以为这些爱的库存得浪费我们好多时间去累积;这些一点一滴的爱,孩子都会感受于心,而且一定会在某方面回报给我们。
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亲吻、拥抱、买玩具、吃大餐、出国渡假...;但是,千万不要错过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关爱和教育的功能,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却可以透过念故事书达到一举两得的双重效果。爱孩子的父母们,有谁愿意错过它呢!
阅读全文...
2010-04-13
怎样为婴儿念故事书(转帖)
汪培珽 2006.05.22 中国时报
(原文链接: http://www.wretch.cc/blog/fsj/3584460)
我并不是教育的激进派或积极派,我之所以会帮婴儿念故事书,完全是阴错阳差的结果。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麽,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隻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隻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神经有问题,怎麽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他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麽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
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麽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麽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裡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麽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裡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麽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麽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像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善用可以念故事的时机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裡,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他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我就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
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念故事书时照明须充足
由于我几乎也是平躺着帮他们念故事书,所以就得用双手举高书本,好让孩子看得清楚。但我通常一念就是三、四十分钟,再加上国内出版的童书大多是精装本,这难不成是在叫我练臂力吗?所以,那时候真希望中文童书能同时有平装本与精装本可供选择呢(外文童书大多都有平装书)!我猜想很少有平装童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接受度不够,而之所以会如此,大概是家长总会认为,「有重量」的书才有价值感吧。
看到这裡,可能有很多妈妈会问:「躺着看书,眼睛不会坏掉吗?」基本上,念书时的光源一定要充足,不能只开房间屋顶正中央的主灯,因为这个光源会被父母手上的书本遮住,所以必须要在床头上另装一盏灯,直接照到书本上;而且这个阶段只要看图、不需看字。现代环境中影响孩子眼睛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像是过多的室内课程和过少的户外活动,而躺着看书绝对不是唯一的一项。我或许可以告诉你自己的经验--我的孩子已经小三了,视力还是1.2,各位父母请自己看着办吧!
某些父母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那我已经错过孩子的黄金时期了,该怎麽办?」虽然习惯的养成,一定是愈小愈容易建立;但时间毕竟是一去不复返,即使错过了这个机会,也不代表你已经错过了全部的机会,就从现在起,用最大的耐心来弥补吧!
阅读全文...
(原文链接: http://www.wretch.cc/blog/fsj/3584460)
我并不是教育的激进派或积极派,我之所以会帮婴儿念故事书,完全是阴错阳差的结果。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麽,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隻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隻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神经有问题,怎麽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他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麽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
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麽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麽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裡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麽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裡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麽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麽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像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善用可以念故事的时机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裡,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他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我就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
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念故事书时照明须充足
由于我几乎也是平躺着帮他们念故事书,所以就得用双手举高书本,好让孩子看得清楚。但我通常一念就是三、四十分钟,再加上国内出版的童书大多是精装本,这难不成是在叫我练臂力吗?所以,那时候真希望中文童书能同时有平装本与精装本可供选择呢(外文童书大多都有平装书)!我猜想很少有平装童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接受度不够,而之所以会如此,大概是家长总会认为,「有重量」的书才有价值感吧。
看到这裡,可能有很多妈妈会问:「躺着看书,眼睛不会坏掉吗?」基本上,念书时的光源一定要充足,不能只开房间屋顶正中央的主灯,因为这个光源会被父母手上的书本遮住,所以必须要在床头上另装一盏灯,直接照到书本上;而且这个阶段只要看图、不需看字。现代环境中影响孩子眼睛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像是过多的室内课程和过少的户外活动,而躺着看书绝对不是唯一的一项。我或许可以告诉你自己的经验--我的孩子已经小三了,视力还是1.2,各位父母请自己看着办吧!
某些父母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那我已经错过孩子的黄金时期了,该怎麽办?」虽然习惯的养成,一定是愈小愈容易建立;但时间毕竟是一去不复返,即使错过了这个机会,也不代表你已经错过了全部的机会,就从现在起,用最大的耐心来弥补吧!
阅读全文...
2010-04-08
如何给孩子念英文图画书(转帖)
参考文章链接 http://blog.cdqss.com/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15155
孩子有着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著,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这本书的回答是: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消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对学前的孩子,父母尽可能带他读好了。看美丽的图画,醒目的文字。
该学的英文,故事书上都有
语汇基础,可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听进脑海里.拼字、句型、文法、时态……故事书上都有,多看英文书,自然而然就会习得十之八九。听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中的语汇基础都已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读写时、需要应付考试时,就可以像计算机开机似地,轻易将它们从脑袋里叫出来。这就是面对考试时,事半功倍的利器。况且,现在的考试方向愈趋灵活,与其要孩子死背、强记文法书,不如要他们分些时间读读英文课外书、听听英文故事或广播节目。如果父母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考试分数,只怕最后孩子考出来的成绩也只是勉强过关,但学习语言的方向却愈走愈偏了。
英文故事书的难易度,有时不能光以内容文字的多寡来衡量。例如Bill Peet的系列作品《The Whingdingdilly》、《Big Bad Bruce》……有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头昏,不要说是孩子,连父母都想打退堂鼓,要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可能缩手不敢买。但是买了以后呢?-您可能又会因为自己的勇气,以及孩子有幸能听到如此有趣的故事,而鼓掌叫好呢。
怎么样念英文绘本给孩子听?
汪培珽 摘自《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口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说:「我今年六岁了。」
英文完全照书念,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字翻译。中文翻译的部分,就是当您念完了英文之后,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中文意思,就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其实这就像我们帮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书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单字的逐字翻译,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汉语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字或少翻译了一个字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中国话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国语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国语的样子。
如果连翻译的汉语部分都说得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书的起步阶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吸引孩子专心聆听。
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国语解释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
我是以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您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生成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更花力气。例如您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
一英一中念完三次,以后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三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至于所谓的「三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四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三次,每次间距时间都较长,超过三天或四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五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您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
阅读全文...
孩子有着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著,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这本书的回答是: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消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对学前的孩子,父母尽可能带他读好了。看美丽的图画,醒目的文字。
该学的英文,故事书上都有
语汇基础,可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听进脑海里.拼字、句型、文法、时态……故事书上都有,多看英文书,自然而然就会习得十之八九。听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中的语汇基础都已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读写时、需要应付考试时,就可以像计算机开机似地,轻易将它们从脑袋里叫出来。这就是面对考试时,事半功倍的利器。况且,现在的考试方向愈趋灵活,与其要孩子死背、强记文法书,不如要他们分些时间读读英文课外书、听听英文故事或广播节目。如果父母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考试分数,只怕最后孩子考出来的成绩也只是勉强过关,但学习语言的方向却愈走愈偏了。
英文故事书的难易度,有时不能光以内容文字的多寡来衡量。例如Bill Peet的系列作品《The Whingdingdilly》、《Big Bad Bruce》……有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头昏,不要说是孩子,连父母都想打退堂鼓,要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可能缩手不敢买。但是买了以后呢?-您可能又会因为自己的勇气,以及孩子有幸能听到如此有趣的故事,而鼓掌叫好呢。
怎么样念英文绘本给孩子听?
汪培珽 摘自《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口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说:「我今年六岁了。」
英文完全照书念,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字翻译。中文翻译的部分,就是当您念完了英文之后,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中文意思,就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其实这就像我们帮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书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单字的逐字翻译,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汉语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字或少翻译了一个字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中国话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国语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国语的样子。
如果连翻译的汉语部分都说得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书的起步阶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吸引孩子专心聆听。
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国语解释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
我是以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您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生成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更花力气。例如您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
一英一中念完三次,以后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三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至于所谓的「三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四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三次,每次间距时间都较长,超过三天或四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五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您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
阅读全文...
2010-04-03
幼儿多用手势有助语言发展
新的研究表明,鼓励幼儿用手势可以改善他们的词汇量并提高他们上学后有良好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家发现,用手势表达似乎给了幼儿一个学习语言技能的良好开始,这能帮助他们把周围的物品和相关的词汇联系起来。即使幼儿还不会说话,这种相互交流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了。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Meredith Rowe 和 Susan Goldin-Meadow,对50个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年轻家庭进行了调查。
他们拍摄下14个月大的幼儿与他们的父母玩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并记录下他们使用的英文单词和手势。后来,当孩子们4岁半,又对他们进行了语言测验,用来评估他们的语言技能。
结果显示,来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幼儿,平均能够在90分钟的游戏活动中,用手势表达24种不同的含义。而来自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的幼儿则只能用手势表达13种。
这项研究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运用手势得分多的孩子,之后在学校的语言测试中的成绩平均比其他儿童高出26 %以上。
参考文章:http://www.buzzle.com/articles/250701.html
阅读全文...
心理学家发现,用手势表达似乎给了幼儿一个学习语言技能的良好开始,这能帮助他们把周围的物品和相关的词汇联系起来。即使幼儿还不会说话,这种相互交流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了。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Meredith Rowe 和 Susan Goldin-Meadow,对50个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年轻家庭进行了调查。
他们拍摄下14个月大的幼儿与他们的父母玩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并记录下他们使用的英文单词和手势。后来,当孩子们4岁半,又对他们进行了语言测验,用来评估他们的语言技能。
结果显示,来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幼儿,平均能够在90分钟的游戏活动中,用手势表达24种不同的含义。而来自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的幼儿则只能用手势表达13种。
这项研究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运用手势得分多的孩子,之后在学校的语言测试中的成绩平均比其他儿童高出26 %以上。
参考文章:http://www.buzzle.com/articles/250701.html
阅读全文...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