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为孩子的抗拒而生气;为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为自己的失控而懊悔。幸福、气愤、焦虑、无助、自责......如何自我调控情绪,做个坚强、自信、乐观的好榜样?面对无数的疑问,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 - - - - - - - - - - 欣妈心语

2010-05-01

你,抱对了吗?(转帖)

摘自台湾《学前教育杂志》

人家常说,孩子一哭千万不要赶快抱他,以免宠坏孩子,但也有人说拥抱可以立即安抚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抱孩子呢?

孩子为什麽要您抱?

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宝宝六个月大开始认人的时候,会因为看到陌生人就焦虑,父母离开就哭闹,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 自然表现。爸妈这时要常抱抱他。等到这段时间(6个月至一、两岁间)过去后,这种依附的需要便会逐渐减低。

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婴幼 儿在学会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借助爸妈的拥抱,来移动身体、扩展生活的空间,这在孩子能自由活动后就逐渐消失,到时他忙着玩,可不一定要您抱囉!

制约习惯的反应
爸妈听到孩子哭了,就把他拥入怀里,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学习到:不舒服、有需要时就哭;哭了以后就期待着被抱。如果没有人抱,便哭 闹不休。尤其4~8个月大时,正是伸手取物或握奶瓶的开始,东西掉了他才知道会去找,所以宝宝的经验是「哭了->妈妈来了」、「哭了->妈妈 抱了」。

抱多就黏人?
宝宝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不懂得「忍耐」,因此,当他以哭表达被拥抱的需要,却受到忽视 时,他只会愈哭愈大声,直到声嘶力竭,此时他的失望与无助已经佔满心头。
宝宝哭了,我们就该去抱他、观察他、瞭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为怕给他过度 的疼爱,而对抱抱有点迟疑。如果我们对于宝宝的呼唤不加理会,恐怕幼小的心灵会有挫折感,影响日后对这个美好世界的信心喔!

愈抱愈不依 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安丝渥(Mary Ainsworth)研究发现,哭了之后立即收到反应的婴儿,一岁以后还会哭闹的比率比较低。学者认为,妈妈对婴儿的需求愈是敏感,婴儿就愈有安全感,不 但能和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敢于外出探索,逐渐脱离依赖。

个案研究则发现,两个在两、三个月大时哭闹程度相当的婴儿,A宝宝的父 母对孩子哭闹不烦不乱,仍然跟他说话,抱着逗他玩。B宝宝的父亲则极少花时间陪小孩,只要他一哭,母亲就把他抱在怀裡走来走去,很少跟他说话,或是陪着他 玩。等到一岁左右,A宝宝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大部分时间都能快快乐乐地自己玩:B宝宝却仍然时常哭闹,要求大人抱。

爸妈对于孩子的需求 及成长的脉动较为敏感,较能适时扩展孩子的行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况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乐。所以研究中的B宝宝仍然得倚赖较原始的方式 ──被抱才觉得安全、快乐。

抱,就够了吗??
从表面看来,抱孩子不过是把孩子抱在怀裡而已,事实上,有几种常见的「抱」的态度是 值得商榷的:

应付型
有的人抱孩子常常是「纯」抱孩子,也就是两手抱着孩子、眼睛却盯着电视或是与人交谈,很少注意、关切到孩子真 正的需要,或与孩子有任何沟通。这使得「抱」成为大人的负担,孩子的需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枉费了「抱」的功能。

全天候型
有的 家长在孩子哭闹或有异样反应的时候,就立刻放下其他工作来抱孩子。这种处理态度往往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学习面对和等待──面对遭遇不适的小小挫折感和等待妈 妈把事情做到一个段落。

控制型
这种态度多发生在孩子开始学爬或学走,对周遭事物充满探索兴趣的阶段。为了避免孩子乱爬、乱摸,有 的家长索性把孩子抱在怀裡,以避免处理善后,但是却因而限制了幼儿四处探索的机会。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会错过孩子行为发展的关键时刻,阻碍了发展学习独立 的基本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