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为孩子的抗拒而生气;为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为自己的失控而懊悔。幸福、气愤、焦虑、无助、自责......如何自我调控情绪,做个坚强、自信、乐观的好榜样?面对无数的疑问,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 - - - - - - - - - - 欣妈心语

2010-05-17

专注与阅读习惯(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故事书V.S.专注力

*听故事是培养专心的好方法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论在上课、画画或从事各种学习时,都能展现专心的习性,因为在聪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谈时,能专心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事半功倍了许多。然而,专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围之外。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回房做功课,却对孩子会不会专心写完功课似乎无计可施;我们可以约束孩子的外在行为,却无法规定他们的脑袋要想些什么。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藉由念故事书给他们听,来慢慢培养他们的专心度,就是一个好方法。这是长期的培养与练习,无法一蹴可及。我们可以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兴趣,慢慢将听故事的时间拉长,从一次十分钟、十五分钟,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听故事,都要我们念到精疲力竭才肯罢休时,这些听故事的机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孩子专心的习惯。

*静态的阅读,更能养成专注力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的儿子看电视也很专心啊?」
认知科学学者洪兰曾提及:「电视屏幕是每秒二十四张的连续画面,眼睛无法倒退回去寻找前面的信息。」声光音效加上应接不暇的画面,只需要人脑短暂的专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时是无法派上用场的。但是听故事对小孩来说,由于他们面对的只有许久才翻一页的绘图,既没有声光音效、也没有快速转换的画面,这样静态的活动,将会需要较久的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这类静态呈现、又需要专注力阅读的书本,反而总是让电视或电玩来填补生活的空档和休闲,等到入学后,父母才发现孩子不专心的问题十分棘手,这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疏忽呢?


故事书V.S.阅读习惯

*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体会阅读之乐
书和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互相吸引的,我们帮孩子念故事书,就跟商品在做广告一样,只要广告播得够久、够好,我们就会愈发认同这项产品的可信度;同样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发现书本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

让孩子爱上书本、主动阅读的秘密在哪里?就是父母要不间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而且从愈小开始愈好。就这么简单吗?没错,而且这是父母最积极主动的做法。「积极主动」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们不能只是听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爷送我们一个天生爱书、喜欢阅读的孩子而已。

「没学过注音符号,就直接去上小学」-我为什么对儿子这么有信心,敢让他输在起跑点?其实,对从小饱听故事书的孩子来说,故事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汇基础,就是让他们得以从容面对各种学习的根本;而他们在学前对语文长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对他们的信心来源。

当孩子熟悉了注音符号之后,我还是继续念故事书给他们听。由于听力会走在阅读力之前,三岁的孩子可以听五岁程度的故事书;五岁的孩子,则可以听国小程度的故事书。会不会认字的「技巧」并不是重点,对书本有没有「热忱」才是关键。技巧可以靠短时间密集学习,但热忱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了。

*别光「叫」孩子看书,请直接拿书「念」给孩子听
女儿在完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学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主动阅读书本里的文字,面对这么久的「自动自发酝酿期」,换成是大多数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号学了这么久,怎么还是光看图、不读字呢?」「老师规定的图书馆借书,明天就要还了,怎么连看都还没看呢?」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书,请直接拿起书本「念」给孩子听。所有优良的教育方式都无法速成,只要我们持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一旦将「自动自发阅读」的开关启动之后,父母只要顺水推舟,确定孩子身边的书本不虞匮乏,这个一辈子受用的阅读嗜好,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阅读全文...

2010-05-13

快乐制造机(转帖)

吴金津
(原文链接:http://www.pda4x.com/read.php?tid=59904&fpage=3)
前几天到内湖听一场演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讲者朱平先生,分享如何让自己做个「快乐制造机」,他谈到他每天早晨都会去逛传统市场,每天都会制造一些快乐给卖菜的老板们。

比如他买了二十三元的菜,拿三十元给老板,说:「老板,二十三元算二十五元,找我五元就好。」这些老板们反应大致上有四种反应:
第一种:起初非常惊讶,之后非常开心地找了五元,说谢谢。
第二种:老板坚持找七元,不佔客户便宜,但老板很开心。
第三种:是多送点葱蒜,也很开心。
第四种:是最高竿的反应,「不然我帮你凑三十元好了,一共是三十二元,算你三十元就好。」
哇,真是高手,原本是要让老板占便宜的,反过来却让客户多买又有佔便宜的感受,更是个「快乐制造机」。

前日傍晚,我逛传统黄昏市场时,决定玩一下朱先生的游戏,暂时改了杀价习惯,想创造点快乐给老板们。我到一家以前常杀价、讨斤两的摊贩前,买了一百五十七元的青菜,结帐时,刚好听到菜贩老板对旁人说了一个笑话,非常好笑,我非常愉快地说:「老板,你好幽默,你的笑话很好笑,一百五十七元算一百六十元,这裡是一百六十元,不用找了。」老板笑了,说:「这怎么可以,不然妳还需要什么,我送你。」老板便送我一大块嫩姜。

后来到了另一家买甜不辣二十九元,拿三十元给老板,我说:「阿伯,二十九元算三十元,不用找了。」老板有点讶异,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还是找了一元给我,我笑笑地把一元还给他,说不用找,他赶紧又多放了一块甜不辣给我,从他惊讶转而高兴的表情,我知道我做到了。

回家的路上,我嘴角挂着微笑,哼着歌。睡前在日记裡写下:「算一算,我多花了四元,赚到了甚麽?
一、赚到了好心情;
二、赚到了老板的笑容;
三、赚到了老板的谢意;
四、赚到了老板的友谊;
五、赚到了一块嫩姜和一块甜不辣;
六、赚到了愉快的晚餐。」

当我们决心要当个「快乐制造机」时,就会感染对方,形成一个良性的影响,让更多周遭的人像我们一样,成为「快乐製制造机」。

试试看……想想那些画面,心裡跟着微笑与开心了起来。

中国时报 浮世绘 2007/09/22
阅读全文...

2010-05-09

自己做图画书 (转帖)

指导‧ 郑明进、苏振明

以下是以7~12岁的孩子为对象,所示范的几种简单的做书形式,以及编写图画书的方法。

◎设计书的形式
要准备的东西有:半开大的纸四张、剪刀、美工刀、画笔、颜料。

纸的质料可以依孩子的喜好选择,比方说图画纸、牛皮纸、再生纸、粉彩纸都可以。另外,妈妈可以多准备几大张旧报纸,让孩子在正式动手裁切前,先试做样本。


八页书
做法:
1.将一张半开大的纸直摆如图1,分成四等分剪开。
2.将剪开的纸叠在一起,如图2装订好,就是一本简单的八页书。

这样一本八页书,除掉封面、封底页,内页总共有十四页,很适合创作成一本故事图昼书。如果故事很长,孩子可以多做一两本八页书,装钉在一块,内页就更多,更容易发挥了。



六页书
做法:
1.首先,如图3将半开大的纸横摆,折成八等分。并将AB之间的折线剪开。
2.如图4一样将纸上下对折,再按图5所示,将剪开的AB线撑开,沿着沿线部分折起来如(图6),就成了一册奇妙的六页书。


形状书
做法:
1.将半开的纸如图7所示,对折两次,依折线裁成四个长条。
2.把其中两个长条如图8分别折成A和B两个四等分。
3.然后将A的斜线部分裁去,B的斜线部分涂上胶水,把AB两长条黏成一大长条,折成图9的样子。
4.接着,要孩子依他想要的设计,把每一折个别画上不同的图形轮廓,像城堡、山林或夜景图如图10。

画好后将图形以外的斜线部分裁掉,展开来后就成特殊的形状书,而先前剩余的另外两个长条,就可以留待制作「礼物书」。设计图形时,妈妈要提醒孩子注意让每页连接部分的图形要能接得起来才行。


礼物书
做法:
1.将刚才做形状书剩余的另外两个长条,依照图8、图9的步骤黏接、折叠成一册长条书。
2.然后另外裁一张长度和折好的长条书一样,但是宽度是长条书两倍又多四公分的纸,如图11把长条书包起来,用丝带绑好,就是一本别致的礼物书了。




◎自己动手编写图画书
一、讨论内容
刚开始时,妈妈需要引导孩子讨论一下他想编什么样的图画书。好比说,孩子想替每位家人写介绍,配上他们的生活照或素描,那么妈妈就要提醒他可以把每个人的个性、嗜好、最喜欢的东西、最讨厌或害怕的东西……通通表现出来,像哥哥最爱赖床、爸爸爱抽烟、妹妹最怕蟑螂、妈妈最喜欢画画等等。

或者,孩子想做一本「我的梦想」,那么妈妈可以告诉他先把自己的梦想一一列出来,并逐一和他讨论如何表达,比方说孩子第一想做大将军、第二想做老师、第三想做科学家那么他可以把大将军统御千军的场面、老师作育英才的情形、科学家做实验和研究的步骤描绘出来。

要是孩子想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编一本图画书,妈妈可以先教孩子把故事说一遍,看看情节是否紧凑合理,再一起讨论要不要增减什么细节。


二、设计角色,试做样本
讨论过后,妈妈要教孩子设计角色人物,比方说有几个主角、配角,每个角色的个性、特色是什么。接着,妈妈还要和孩子讨论一下角色、情节出场的顺序。这时候,孩子可以先用普通白报纸试做一本小型样本书,把他的构想编绘在上头。

至于选择什么样形式的书,就要看内容而决定。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做家族传记不妨用活泼一点的方式,比方说孩子可以做一本人形轮廓的形状书,并且依人数和内文的多寡增加或减少篇幅;如果是「我的梦想」,可以用普通的八页书,给人平实的感觉;要是寓言故事,可以用奇妙的六页书做法,给人新鲜感。当然,如果孩子想要在好朋友生日时,送人家一本「我的好朋友」,那么他可以用礼物书的做法,相信收到的朋友一定会很兴奋的。

做好的样本书可以先给家人试阅,让孩子听听大家的意见,再正式编绘到做好的同形式空白书上。


三、安排图文,营造风格
一般说来,根据我们的阅读习惯,相关的图片和文字的位置最好互相呼应,不要隔离太远;而且图文的比例要恰当,在视觉上不要造成太拥挤的感觉。妈妈不妨带着孩子研究「汉声精选世界最佳儿童图画书」第四辑,让他了解作家和画家如何编排,并且体会如何用色调、字体的变化营造书的风格。

像「小豆荚太平洋的长途旅行游记」运用手绘明信片和相片的方式,加上俏皮的手写字,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旅游气氛;「安安──和白血病作战的男孩」则运用清雅的色铅笔和水彩,软化严肃的病痛主题,呈现光明轻柔的气氛。

最后,妈妈记得提醒孩子,设计封面时要注意与内容呼应,同时封底的风格也最好和封面一致,比较有整体感。这样完成一本图画书,相信孩子一定会很有成就感,如果用做送人的礼物,一定会让受礼的人有种意外的惊喜,而且孩子一定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画者接到作者的稿子后,开始替每段文字 构思插画。

完成一本书,光靠作者和画者还不够喔,还需要编辑人员的细心编排与校对。

撰写、编排、印刷、装订都做完后,还得设计封面和书衣,一本书才算真正完成。


◎以上图片选自《如何做一本书》


本文录自《汉声精选世界最佳儿童图画书第4辑 妈妈手册》 阅读全文...

2010-05-04

做个“会保护”的父母

来源:钱江晚报

        许多机构已将儿童意外伤害作为研究课题,在大量事实调查和数据积累后医生发现,父母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意识,与孩子是否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密切相关。为人父 母,需要“会保护”孩子。

1)教会孩子基本交通规则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 的儿童致残。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飞 来横祸谁也无法预计,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让孩子因自己的违规和疏忽而引起交通事故,伤害到自己。家长平时就应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2)教会孩子珍惜生命
许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忍心让他们知道死亡的可怕。这是不对的,父母应让孩子知道死亡的概念,并教育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比如,家长应教会孩子哪 些工具是不允许小孩使用的;某些动画片中人打不死摔不死的场景也容易让孩子淡化对死亡的恐怖感,家长要适时地告诉孩子这是虚构的,不可以模仿。
阅读全文...

2010-05-01

你,抱对了吗?(转帖)

摘自台湾《学前教育杂志》

人家常说,孩子一哭千万不要赶快抱他,以免宠坏孩子,但也有人说拥抱可以立即安抚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抱孩子呢?

孩子为什麽要您抱?

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宝宝六个月大开始认人的时候,会因为看到陌生人就焦虑,父母离开就哭闹,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 自然表现。爸妈这时要常抱抱他。等到这段时间(6个月至一、两岁间)过去后,这种依附的需要便会逐渐减低。

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婴幼 儿在学会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借助爸妈的拥抱,来移动身体、扩展生活的空间,这在孩子能自由活动后就逐渐消失,到时他忙着玩,可不一定要您抱囉!

制约习惯的反应
爸妈听到孩子哭了,就把他拥入怀里,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学习到:不舒服、有需要时就哭;哭了以后就期待着被抱。如果没有人抱,便哭 闹不休。尤其4~8个月大时,正是伸手取物或握奶瓶的开始,东西掉了他才知道会去找,所以宝宝的经验是「哭了->妈妈来了」、「哭了->妈妈 抱了」。

抱多就黏人?
宝宝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不懂得「忍耐」,因此,当他以哭表达被拥抱的需要,却受到忽视 时,他只会愈哭愈大声,直到声嘶力竭,此时他的失望与无助已经佔满心头。
宝宝哭了,我们就该去抱他、观察他、瞭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为怕给他过度 的疼爱,而对抱抱有点迟疑。如果我们对于宝宝的呼唤不加理会,恐怕幼小的心灵会有挫折感,影响日后对这个美好世界的信心喔!

愈抱愈不依 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安丝渥(Mary Ainsworth)研究发现,哭了之后立即收到反应的婴儿,一岁以后还会哭闹的比率比较低。学者认为,妈妈对婴儿的需求愈是敏感,婴儿就愈有安全感,不 但能和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敢于外出探索,逐渐脱离依赖。

个案研究则发现,两个在两、三个月大时哭闹程度相当的婴儿,A宝宝的父 母对孩子哭闹不烦不乱,仍然跟他说话,抱着逗他玩。B宝宝的父亲则极少花时间陪小孩,只要他一哭,母亲就把他抱在怀裡走来走去,很少跟他说话,或是陪着他 玩。等到一岁左右,A宝宝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大部分时间都能快快乐乐地自己玩:B宝宝却仍然时常哭闹,要求大人抱。

爸妈对于孩子的需求 及成长的脉动较为敏感,较能适时扩展孩子的行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况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乐。所以研究中的B宝宝仍然得倚赖较原始的方式 ──被抱才觉得安全、快乐。

抱,就够了吗??
从表面看来,抱孩子不过是把孩子抱在怀裡而已,事实上,有几种常见的「抱」的态度是 值得商榷的:

应付型
有的人抱孩子常常是「纯」抱孩子,也就是两手抱着孩子、眼睛却盯着电视或是与人交谈,很少注意、关切到孩子真 正的需要,或与孩子有任何沟通。这使得「抱」成为大人的负担,孩子的需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枉费了「抱」的功能。

全天候型
有的 家长在孩子哭闹或有异样反应的时候,就立刻放下其他工作来抱孩子。这种处理态度往往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学习面对和等待──面对遭遇不适的小小挫折感和等待妈 妈把事情做到一个段落。

控制型
这种态度多发生在孩子开始学爬或学走,对周遭事物充满探索兴趣的阶段。为了避免孩子乱爬、乱摸,有 的家长索性把孩子抱在怀裡,以避免处理善后,但是却因而限制了幼儿四处探索的机会。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会错过孩子行为发展的关键时刻,阻碍了发展学习独立 的基本能力。
阅读全文...

2010-04-30

婴儿期,请多跟宝宝说话

原文链接:http://parent.kimy.com.tw/article.asp?art_id=444
文 ╱洪兰 (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我有一位学生,结婚不久便怀孕了,她舍不得刚开始的事业,便把孩子托给乡下的婆婆带,不料,两个月不到,婆婆中风了,无法帮忙,便把婴儿再转托给同村的婶婆 带。孩子从小就很乖,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冬天时,婶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门口晒太阳,夏天时,把婴儿车推到大榕树下,看着人来人往,都不吵闹。

她等到孩子要进小学了才把他带回台北。想不到,现在三年级了,仍不适应台北的生活,时时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欢上学,学习缓慢,上课不专心,缺乏主动性。

她听到很多有关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来找我,希望做神经上的检查。她说她与她先生都是博士,孩子智商应该没问题,想要知道大脑是否有病变。我听了她描述孩子 成长的过程后有点感慨,问她怎么忘记了1995年的那个重要的研究:

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岁以前所听到的语言多寡有正相关。 别以为小小孩听不懂,就不跟他说。这个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时跟婴儿讲1500字,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时讲2100字;而知识水准低,整天爱看电视,尤其领救济金的父母,只 跟孩子讲600字而已。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岁时,爱跟孩子说话的父母已经跟孩子讲了四千八百万字了,而惜话如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才听到一千三百万字,差了3.7 倍。

这个研究发现最重要的时期是1岁以前,也就是一般人认为孩子还听不懂父母在讲什么的时候,最关键。那些认为孩子反正听不懂,在他们12个月以前不跟孩子说话的父 母,他们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比一开始父母就跟他们说话的婴儿差了许多。

当这些婴儿长到3岁时,研究者给他们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测验》,发现孩子的词汇与他小时候听到字数的相关系数为0.6,假如扣除父母平日挂在嘴边的「把饭吃完」,「快去洗澡」,「快去睡觉」,这种例行公式的句子时,这个相关升到 0.78,实验 者继续追踪这批孩子到他们9岁,这时,他们在婴儿期所听到的字数与他们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的相关是0.77。

与小婴儿的生活对话,能促发大脑神经连结 父母在替孩子换尿布,洗澡,喂饭时所说的话可以促发孩子大脑中神经的连接,使他将来在处理讯息,思辨命题上比别人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跟他说话,其实,那时候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出自于学前教育杂志2008年12月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