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为孩子的抗拒而生气;为自己的耐心而自豪,为自己的失控而懊悔。幸福、气愤、焦虑、无助、自责......如何自我调控情绪,做个坚强、自信、乐观的好榜样?面对无数的疑问,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 - - - - - - - - - - 欣妈心语

2010-05-30

看过多电视可能造成语言迟缓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看过多电视会大幅度减少与父母之间的言语互动。

主导这项研究的华盛顿大学的DimitriA. Christakis 博士认为,看着电视会使人较少说话,也较少听别人说话。研究还指出,成年人说话的字数一般是每小时941个字,而看电视时则只有170个字。

这些发现也使人们对儿童DVD和电影制造商所宣称的“这些产品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提出了质疑,因为和"真人”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华盛顿大学脑科学研究所所长Patricia Kuhl认为,有人在旁边时,孩子比较兴奋,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动作和语言上;孩子看电视时,却只是被电视中的图像、声音所吸引,很难吸收将语言和内容。自然的学习环境、看书、和父母说话等真实互动才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

对于很多父母必须作饭,而又不想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看不停,Christakis 博士建议,可以把宝宝放在厨房地板上,给她一个平底锅或一把勺子玩,这比让孩子看电视会好很多。
阅读全文...

2010-05-26

不用说教,念故事书就好(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看看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掏心掏肺、照顾有加,接送孩子学才艺、补功课,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种种作为的本意都离不了一个「爱」字;但是除了「爱」以外,父母最想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更深切的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养成理想的人格特质与能力,以开创更美好顺遂的人生?而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父母朝这样的目标迈进。

「好品格」已经是这个世纪的教养领域里最重要的显学。它的涵义铺天盖地,从人格养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到人生态度-守规矩、有礼貌、友爱、分享、同理心、认真、关怀、感恩、负责任…,这些特质不仅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也是让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坚实支柱。

对于学龄前正处于似懂非懂年纪的孩子,好品格要怎么教?为什么兄弟姊妹要相亲相爱?为什么玩具要轮流跟别人玩?为什么不可以随便批评别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早起上学?父母当然可以用「说道理」的方式,慢慢说给孩子听。但是「说道理」要看时间、看场合、看孩子的心情,还要看父母有没有说道理的天份。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费尽力气、肠枯思竭地对孩子解释完了一个道理,只见孩子还是两眼发直、表情疑惑;别说是孩子听不懂了,你自己可能也觉得逻辑不通呢!

或者,若真要和孩子来上这么一大段对话,父母可能也要惭愧地承认,自己不是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力气这么做。几位双薪家庭的朋友也表示,能顾好孩子的三餐、加上打理生活起居,已属尽责,哪还有力气和孩子慢慢说每件事情的道理呢!当孩子顽皮的时候能忍住不发脾气,就已经算是很厉害啰。

道理不好说,但孩子不能不教啊。那好品格要怎么教呢?其实,不用说大道理,只要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就好。我也想不到任何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会比念故事书更好用。书中自有好品格。
阅读全文...

2010-05-21

故事书中的大能力(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不是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吗?有愈来愈多定名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能力」、「小小孩大能力」之类的书籍出版,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而所谓的「大能力」,则意指考试是否名列前茅、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举凡想像力、思考力、观察力、推理逻辑能力、机智反应..等都在此列。

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够透过「说故事」而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孩子,那么故事书是否也能启发孩子去发展抽象的「大能力」呢?

*想像力
故事书里的插图,只是内容大纲的展现,而文字描写的细节场景,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而且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透过文字的朗读,在孩子脑袋中的画面,则会有如电影般是不断活动、流转的。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发挥,他们每次构思的画面,都可以有所变化、永远不会相同。

推荐书目:《小真的长头发》、《卡夫卡变虫记》、《哈拉老爹说故事》

*思考力
基本上,儿童故事是由「为什么」组成的,即使是平铺直叙的文字,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来说,也可能充满新奇疑问-「三只小猪为什么长大以后要搬出去自己住?」「小红帽从大野狼的肚子里出来,为什么还是活的?」孩子的好奇程度,超乎大人的想像,而故事书里的「为什么」,正好满足了孩子热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有时候,故事书只是父母与子女交互的媒介,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已超出父母马上能解释的知识范围,但这一来一往的讨论,更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潜能。

推荐书目:《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鸡》、《小猫逗公鸡》

*观察力
故事书的绘图简单时,可以训练孩子的想像力;绘图复杂时,则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而且,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阅读,孩子对绘本的观察力也会愈来愈仔细,甚至能够发现绘图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往往当念故事书的大人都已经被复杂的情节弄得晕头转向时,孩子却可以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没有一点混淆。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孩子则会透过观察衣着、造型等,去自行比对前后出现的人物。有时当故事已接近尾声,孩子便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要求翻到书的前面部分,去印证他们之前对故事的疑问。

推荐书目:《巫婆与黑猫》、《家》、《贝克的纽约》

*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儿童书店里那些还不会读字、只是靠着绘图,就能一本书接一本书看了起来的孩子们;他们是根据绘图中的前因后果,再加上自己的逻辑推论,而完成「读书」的动作。这就像是「看图说故事」,看的图愈多、说的故事愈广,逻辑推理的能力自然就更得以发展。

推荐书目:《爷爷一定有办法》、《三只小狼和大坏猪》、《公主的月亮》

*机智能力
「遇上问题的临场反应」关系着人的机智能力,但是在孩子单纯的生活中,并不会真的经常上演这些需要机智反应的情节。不过,故事书中倒是有很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处境呈现在孩子面前,透过每个作者的穿针引线、旁敲侧击或抽丝剥茧,终究会出现一个令人莞尔或豁然开朗的答案;而这些故事主人翁的机智反应,让孩子彷佛也身历其境地走完了这些过程。孩子是需要启发的,机智能力当然也不例外。

推荐书目:《阿文的小毯子》、《聪明的小乌龟》、《看谁在搞鬼》

*幽默感
我不知道学理上所谓的「大能力」,有没有包括「幽默感」在内,但这却是我个人偏爱的特质,我希望自己是个充满幽默感的人,也喜欢和有幽默感的人在一起。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遇上幽默感,应该都是愉悦而开心的,它可以拉近距离、缓和冲突、化解尴尬,使自己和别人都得到精神上的积极慰藉。儿童故事书里的幽默感,多得不胜枚举,不论用字遣词、故事结局都是如此,甚至光是绘图,也可以蕴含着无限的幽默感。

这些从故事书中自然浮现出来的幽默情境,并不是日常生活里所能遇到的、更不是一些搞笑卡通所能提供的。要让三岁小孩体会真正的幽默感并不容易,但举手可得的故事书里却处处得见,而且常常幽默到连我这个大人读起来都拍案叫绝,不得不发出赞叹之声呢。

我喜欢称这些幽默故事为孩子版的「心灵鸡汤」,不论是逗出孩子的哈哈大笑或浅浅微笑,好希望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接触到它们;如果让孩子的童年错过了这些书,也确实太可惜了。

推荐书目:《我不知道我是谁》、《有趣的小妇人》、《明锣移山》

认知科学学者洪兰在其着作《讲理就好》中,曾经对智慧下了新的定义—在新的环境中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这让我联想到女儿升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我们曾到美国探亲,于是就顺便想送一路读美语幼稚园上来的女儿到当地学校体验一下。第一天进入美国学校之前,我什麽话也没对她说,她也什麽事都没问我,只见行政人员带她进入一间教室,随后全班就被带到体育馆自由活动。其实,我当然暗自担心她在学校第一天,新环境加上新朋友,会不会放学后就告诉我明天不想再去了呢?

学校规定下午四点到六点是接孩子的时间,我于是四点一到就急急赶去,没想到她却是满面笑容,第一句话就对我说:「妈妈,妳明天可不可以六点再来接我?」我真的很惊讶,她的适应力怎麽会这麽好?因为她并不算是个非常外向的孩子。

当然,适应力好坏的成因不会只有一种,但不是有人说「打开一本书,就打开了一个世界」吗?她既然看过了千百个世界,只是再多经历一个,又怎麽会难适应呢!
阅读全文...

2010-05-17

专注与阅读习惯(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故事书V.S.专注力

*听故事是培养专心的好方法
父母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论在上课、画画或从事各种学习时,都能展现专心的习性,因为在聪明才智等其他因素都先不谈时,能专心的孩子,在学习上就事半功倍了许多。然而,专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抽象到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围之外。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回房做功课,却对孩子会不会专心写完功课似乎无计可施;我们可以约束孩子的外在行为,却无法规定他们的脑袋要想些什么。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藉由念故事书给他们听,来慢慢培养他们的专心度,就是一个好方法。这是长期的培养与练习,无法一蹴可及。我们可以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兴趣,慢慢将听故事的时间拉长,从一次十分钟、十五分钟,慢慢往上增加。若是孩子每次听故事,都要我们念到精疲力竭才肯罢休时,这些听故事的机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孩子专心的习惯。

*静态的阅读,更能养成专注力
但是,我的一位朋友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的儿子看电视也很专心啊?」
认知科学学者洪兰曾提及:「电视屏幕是每秒二十四张的连续画面,眼睛无法倒退回去寻找前面的信息。」声光音效加上应接不暇的画面,只需要人脑短暂的专注力;而之前提到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在此时是无法派上用场的。但是听故事对小孩来说,由于他们面对的只有许久才翻一页的绘图,既没有声光音效、也没有快速转换的画面,这样静态的活动,将会需要较久的专注力。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机会接触这类静态呈现、又需要专注力阅读的书本,反而总是让电视或电玩来填补生活的空档和休闲,等到入学后,父母才发现孩子不专心的问题十分棘手,这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疏忽呢?


故事书V.S.阅读习惯

*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体会阅读之乐
书和孩子不是天生就会互相吸引的,我们帮孩子念故事书,就跟商品在做广告一样,只要广告播得够久、够好,我们就会愈发认同这项产品的可信度;同样地,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够久、够多,孩子就愈能发现书本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受。

让孩子爱上书本、主动阅读的秘密在哪里?就是父母要不间断地帮孩子念故事书,而且从愈小开始愈好。就这么简单吗?没错,而且这是父母最积极主动的做法。「积极主动」乃是造就成功的基石,我们不能只是听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爷送我们一个天生爱书、喜欢阅读的孩子而已。

「没学过注音符号,就直接去上小学」-我为什么对儿子这么有信心,敢让他输在起跑点?其实,对从小饱听故事书的孩子来说,故事里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汇基础,就是让他们得以从容面对各种学习的根本;而他们在学前对语文长期的耳濡目染,就是我对他们的信心来源。

当孩子熟悉了注音符号之后,我还是继续念故事书给他们听。由于听力会走在阅读力之前,三岁的孩子可以听五岁程度的故事书;五岁的孩子,则可以听国小程度的故事书。会不会认字的「技巧」并不是重点,对书本有没有「热忱」才是关键。技巧可以靠短时间密集学习,但热忱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了。

*别光「叫」孩子看书,请直接拿书「念」给孩子听
女儿在完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学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主动阅读书本里的文字,面对这么久的「自动自发酝酿期」,换成是大多数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注音符号学了这么久,怎么还是光看图、不读字呢?」「老师规定的图书馆借书,明天就要还了,怎么连看都还没看呢?」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书,请直接拿起书本「念」给孩子听。所有优良的教育方式都无法速成,只要我们持续地念故事书给孩子听,一旦将「自动自发阅读」的开关启动之后,父母只要顺水推舟,确定孩子身边的书本不虞匮乏,这个一辈子受用的阅读嗜好,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阅读全文...

2010-05-13

快乐制造机(转帖)

吴金津
(原文链接:http://www.pda4x.com/read.php?tid=59904&fpage=3)
前几天到内湖听一场演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讲者朱平先生,分享如何让自己做个「快乐制造机」,他谈到他每天早晨都会去逛传统市场,每天都会制造一些快乐给卖菜的老板们。

比如他买了二十三元的菜,拿三十元给老板,说:「老板,二十三元算二十五元,找我五元就好。」这些老板们反应大致上有四种反应:
第一种:起初非常惊讶,之后非常开心地找了五元,说谢谢。
第二种:老板坚持找七元,不佔客户便宜,但老板很开心。
第三种:是多送点葱蒜,也很开心。
第四种:是最高竿的反应,「不然我帮你凑三十元好了,一共是三十二元,算你三十元就好。」
哇,真是高手,原本是要让老板占便宜的,反过来却让客户多买又有佔便宜的感受,更是个「快乐制造机」。

前日傍晚,我逛传统黄昏市场时,决定玩一下朱先生的游戏,暂时改了杀价习惯,想创造点快乐给老板们。我到一家以前常杀价、讨斤两的摊贩前,买了一百五十七元的青菜,结帐时,刚好听到菜贩老板对旁人说了一个笑话,非常好笑,我非常愉快地说:「老板,你好幽默,你的笑话很好笑,一百五十七元算一百六十元,这裡是一百六十元,不用找了。」老板笑了,说:「这怎么可以,不然妳还需要什么,我送你。」老板便送我一大块嫩姜。

后来到了另一家买甜不辣二十九元,拿三十元给老板,我说:「阿伯,二十九元算三十元,不用找了。」老板有点讶异,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还是找了一元给我,我笑笑地把一元还给他,说不用找,他赶紧又多放了一块甜不辣给我,从他惊讶转而高兴的表情,我知道我做到了。

回家的路上,我嘴角挂着微笑,哼着歌。睡前在日记裡写下:「算一算,我多花了四元,赚到了甚麽?
一、赚到了好心情;
二、赚到了老板的笑容;
三、赚到了老板的谢意;
四、赚到了老板的友谊;
五、赚到了一块嫩姜和一块甜不辣;
六、赚到了愉快的晚餐。」

当我们决心要当个「快乐制造机」时,就会感染对方,形成一个良性的影响,让更多周遭的人像我们一样,成为「快乐製制造机」。

试试看……想想那些画面,心裡跟着微笑与开心了起来。

中国时报 浮世绘 2007/09/22
阅读全文...

2010-05-09

自己做图画书 (转帖)

指导‧ 郑明进、苏振明

以下是以7~12岁的孩子为对象,所示范的几种简单的做书形式,以及编写图画书的方法。

◎设计书的形式
要准备的东西有:半开大的纸四张、剪刀、美工刀、画笔、颜料。

纸的质料可以依孩子的喜好选择,比方说图画纸、牛皮纸、再生纸、粉彩纸都可以。另外,妈妈可以多准备几大张旧报纸,让孩子在正式动手裁切前,先试做样本。


八页书
做法:
1.将一张半开大的纸直摆如图1,分成四等分剪开。
2.将剪开的纸叠在一起,如图2装订好,就是一本简单的八页书。

这样一本八页书,除掉封面、封底页,内页总共有十四页,很适合创作成一本故事图昼书。如果故事很长,孩子可以多做一两本八页书,装钉在一块,内页就更多,更容易发挥了。



六页书
做法:
1.首先,如图3将半开大的纸横摆,折成八等分。并将AB之间的折线剪开。
2.如图4一样将纸上下对折,再按图5所示,将剪开的AB线撑开,沿着沿线部分折起来如(图6),就成了一册奇妙的六页书。


形状书
做法:
1.将半开的纸如图7所示,对折两次,依折线裁成四个长条。
2.把其中两个长条如图8分别折成A和B两个四等分。
3.然后将A的斜线部分裁去,B的斜线部分涂上胶水,把AB两长条黏成一大长条,折成图9的样子。
4.接着,要孩子依他想要的设计,把每一折个别画上不同的图形轮廓,像城堡、山林或夜景图如图10。

画好后将图形以外的斜线部分裁掉,展开来后就成特殊的形状书,而先前剩余的另外两个长条,就可以留待制作「礼物书」。设计图形时,妈妈要提醒孩子注意让每页连接部分的图形要能接得起来才行。


礼物书
做法:
1.将刚才做形状书剩余的另外两个长条,依照图8、图9的步骤黏接、折叠成一册长条书。
2.然后另外裁一张长度和折好的长条书一样,但是宽度是长条书两倍又多四公分的纸,如图11把长条书包起来,用丝带绑好,就是一本别致的礼物书了。




◎自己动手编写图画书
一、讨论内容
刚开始时,妈妈需要引导孩子讨论一下他想编什么样的图画书。好比说,孩子想替每位家人写介绍,配上他们的生活照或素描,那么妈妈就要提醒他可以把每个人的个性、嗜好、最喜欢的东西、最讨厌或害怕的东西……通通表现出来,像哥哥最爱赖床、爸爸爱抽烟、妹妹最怕蟑螂、妈妈最喜欢画画等等。

或者,孩子想做一本「我的梦想」,那么妈妈可以告诉他先把自己的梦想一一列出来,并逐一和他讨论如何表达,比方说孩子第一想做大将军、第二想做老师、第三想做科学家那么他可以把大将军统御千军的场面、老师作育英才的情形、科学家做实验和研究的步骤描绘出来。

要是孩子想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编一本图画书,妈妈可以先教孩子把故事说一遍,看看情节是否紧凑合理,再一起讨论要不要增减什么细节。


二、设计角色,试做样本
讨论过后,妈妈要教孩子设计角色人物,比方说有几个主角、配角,每个角色的个性、特色是什么。接着,妈妈还要和孩子讨论一下角色、情节出场的顺序。这时候,孩子可以先用普通白报纸试做一本小型样本书,把他的构想编绘在上头。

至于选择什么样形式的书,就要看内容而决定。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做家族传记不妨用活泼一点的方式,比方说孩子可以做一本人形轮廓的形状书,并且依人数和内文的多寡增加或减少篇幅;如果是「我的梦想」,可以用普通的八页书,给人平实的感觉;要是寓言故事,可以用奇妙的六页书做法,给人新鲜感。当然,如果孩子想要在好朋友生日时,送人家一本「我的好朋友」,那么他可以用礼物书的做法,相信收到的朋友一定会很兴奋的。

做好的样本书可以先给家人试阅,让孩子听听大家的意见,再正式编绘到做好的同形式空白书上。


三、安排图文,营造风格
一般说来,根据我们的阅读习惯,相关的图片和文字的位置最好互相呼应,不要隔离太远;而且图文的比例要恰当,在视觉上不要造成太拥挤的感觉。妈妈不妨带着孩子研究「汉声精选世界最佳儿童图画书」第四辑,让他了解作家和画家如何编排,并且体会如何用色调、字体的变化营造书的风格。

像「小豆荚太平洋的长途旅行游记」运用手绘明信片和相片的方式,加上俏皮的手写字,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旅游气氛;「安安──和白血病作战的男孩」则运用清雅的色铅笔和水彩,软化严肃的病痛主题,呈现光明轻柔的气氛。

最后,妈妈记得提醒孩子,设计封面时要注意与内容呼应,同时封底的风格也最好和封面一致,比较有整体感。这样完成一本图画书,相信孩子一定会很有成就感,如果用做送人的礼物,一定会让受礼的人有种意外的惊喜,而且孩子一定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画者接到作者的稿子后,开始替每段文字 构思插画。

完成一本书,光靠作者和画者还不够喔,还需要编辑人员的细心编排与校对。

撰写、编排、印刷、装订都做完后,还得设计封面和书衣,一本书才算真正完成。


◎以上图片选自《如何做一本书》


本文录自《汉声精选世界最佳儿童图画书第4辑 妈妈手册》 阅读全文...

2010-05-04

做个“会保护”的父母

来源:钱江晚报

        许多机构已将儿童意外伤害作为研究课题,在大量事实调查和数据积累后医生发现,父母是否具有安全保护意识,与孩子是否容易遭受意外伤害密切相关。为人父 母,需要“会保护”孩子。

1)教会孩子基本交通规则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 的儿童致残。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8500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飞 来横祸谁也无法预计,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让孩子因自己的违规和疏忽而引起交通事故,伤害到自己。家长平时就应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2)教会孩子珍惜生命
许多家长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忍心让他们知道死亡的可怕。这是不对的,父母应让孩子知道死亡的概念,并教育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比如,家长应教会孩子哪 些工具是不允许小孩使用的;某些动画片中人打不死摔不死的场景也容易让孩子淡化对死亡的恐怖感,家长要适时地告诉孩子这是虚构的,不可以模仿。
阅读全文...

2010-05-01

你,抱对了吗?(转帖)

摘自台湾《学前教育杂志》

人家常说,孩子一哭千万不要赶快抱他,以免宠坏孩子,但也有人说拥抱可以立即安抚孩子,到底应不应该抱孩子呢?

孩子为什麽要您抱?

情感性依附的需要
宝宝六个月大开始认人的时候,会因为看到陌生人就焦虑,父母离开就哭闹,这些都是情感性依附的 自然表现。爸妈这时要常抱抱他。等到这段时间(6个月至一、两岁间)过去后,这种依附的需要便会逐渐减低。

工具性依附的需要
婴幼 儿在学会爬行、走路以前,都需要借助爸妈的拥抱,来移动身体、扩展生活的空间,这在孩子能自由活动后就逐渐消失,到时他忙着玩,可不一定要您抱囉!

制约习惯的反应
爸妈听到孩子哭了,就把他拥入怀里,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学习到:不舒服、有需要时就哭;哭了以后就期待着被抱。如果没有人抱,便哭 闹不休。尤其4~8个月大时,正是伸手取物或握奶瓶的开始,东西掉了他才知道会去找,所以宝宝的经验是「哭了->妈妈来了」、「哭了->妈妈 抱了」。

抱多就黏人?
宝宝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不懂得「忍耐」,因此,当他以哭表达被拥抱的需要,却受到忽视 时,他只会愈哭愈大声,直到声嘶力竭,此时他的失望与无助已经佔满心头。
宝宝哭了,我们就该去抱他、观察他、瞭解他哭的原因,不要因为怕给他过度 的疼爱,而对抱抱有点迟疑。如果我们对于宝宝的呼唤不加理会,恐怕幼小的心灵会有挫折感,影响日后对这个美好世界的信心喔!

愈抱愈不依 赖!?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安丝渥(Mary Ainsworth)研究发现,哭了之后立即收到反应的婴儿,一岁以后还会哭闹的比率比较低。学者认为,妈妈对婴儿的需求愈是敏感,婴儿就愈有安全感,不 但能和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敢于外出探索,逐渐脱离依赖。

个案研究则发现,两个在两、三个月大时哭闹程度相当的婴儿,A宝宝的父 母对孩子哭闹不烦不乱,仍然跟他说话,抱着逗他玩。B宝宝的父亲则极少花时间陪小孩,只要他一哭,母亲就把他抱在怀裡走来走去,很少跟他说话,或是陪着他 玩。等到一岁左右,A宝宝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大部分时间都能快快乐乐地自己玩:B宝宝却仍然时常哭闹,要求大人抱。

爸妈对于孩子的需求 及成长的脉动较为敏感,较能适时扩展孩子的行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况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乐。所以研究中的B宝宝仍然得倚赖较原始的方式 ──被抱才觉得安全、快乐。

抱,就够了吗??
从表面看来,抱孩子不过是把孩子抱在怀裡而已,事实上,有几种常见的「抱」的态度是 值得商榷的:

应付型
有的人抱孩子常常是「纯」抱孩子,也就是两手抱着孩子、眼睛却盯着电视或是与人交谈,很少注意、关切到孩子真 正的需要,或与孩子有任何沟通。这使得「抱」成为大人的负担,孩子的需求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枉费了「抱」的功能。

全天候型
有的 家长在孩子哭闹或有异样反应的时候,就立刻放下其他工作来抱孩子。这种处理态度往往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学习面对和等待──面对遭遇不适的小小挫折感和等待妈 妈把事情做到一个段落。

控制型
这种态度多发生在孩子开始学爬或学走,对周遭事物充满探索兴趣的阶段。为了避免孩子乱爬、乱摸,有 的家长索性把孩子抱在怀裡,以避免处理善后,但是却因而限制了幼儿四处探索的机会。这种处理方式,往往会错过孩子行为发展的关键时刻,阻碍了发展学习独立 的基本能力。
阅读全文...

2010-04-30

婴儿期,请多跟宝宝说话

原文链接:http://parent.kimy.com.tw/article.asp?art_id=444
文 ╱洪兰 (国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我有一位学生,结婚不久便怀孕了,她舍不得刚开始的事业,便把孩子托给乡下的婆婆带,不料,两个月不到,婆婆中风了,无法帮忙,便把婴儿再转托给同村的婶婆 带。孩子从小就很乖,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冬天时,婶婆把他穿好了衣服,放在门口晒太阳,夏天时,把婴儿车推到大榕树下,看着人来人往,都不吵闹。

她等到孩子要进小学了才把他带回台北。想不到,现在三年级了,仍不适应台北的生活,时时想去田野上跑,不喜欢上学,学习缓慢,上课不专心,缺乏主动性。

她听到很多有关注意力缺失的故事,便来找我,希望做神经上的检查。她说她与她先生都是博士,孩子智商应该没问题,想要知道大脑是否有病变。我听了她描述孩子 成长的过程后有点感慨,问她怎么忘记了1995年的那个重要的研究:

孩子的智力跟他在3岁以前所听到的语言多寡有正相关。 别以为小小孩听不懂,就不跟他说。这个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平均一小时跟婴儿讲1500字,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平均一小时讲2100字;而知识水准低,整天爱看电视,尤其领救济金的父母,只 跟孩子讲600字而已。研究者推算到孩子3岁时,爱跟孩子说话的父母已经跟孩子讲了四千八百万字了,而惜话如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才听到一千三百万字,差了3.7 倍。

这个研究发现最重要的时期是1岁以前,也就是一般人认为孩子还听不懂父母在讲什么的时候,最关键。那些认为孩子反正听不懂,在他们12个月以前不跟孩子说话的父 母,他们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比一开始父母就跟他们说话的婴儿差了许多。

当这些婴儿长到3岁时,研究者给他们作《史丹佛-比奈智力测验》,发现孩子的词汇与他小时候听到字数的相关系数为0.6,假如扣除父母平日挂在嘴边的「把饭吃完」,「快去洗澡」,「快去睡觉」,这种例行公式的句子时,这个相关升到 0.78,实验 者继续追踪这批孩子到他们9岁,这时,他们在婴儿期所听到的字数与他们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的相关是0.77。

与小婴儿的生活对话,能促发大脑神经连结 父母在替孩子换尿布,洗澡,喂饭时所说的话可以促发孩子大脑中神经的连接,使他将来在处理讯息,思辨命题上比别人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跟他说话,其实,那时候说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出自于学前教育杂志2008年12月号
阅读全文...

2010-04-27

第一本图画书的条件(摘录)

子安美知子/早稻田大学教授兼德国文学家

  记得那是我女儿第一个生日之后不久的事。当时她还没有开始学走路,我也没有想过那么早就买书给她看。有一天,我有事到书店去,偶然见到一个相当大的标题「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

  一时好奇拿起书来翻阅,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经可以买书给女儿看了。

  那本书叫《小兔子》。付款时我想着,「我开始给女儿买书了。」那股新鲜而兴奋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家中。我让女儿坐在膝上,打开书本。一面看着右页的图画,一面读左页的文章给她听。

  「好大的院子中间,有一幢可爱的房子。」
  我缓慢的,一句句仔细而且抑扬顿挫的念,同时与女儿一起注视着图画。

  「好大的」和「可爱的」对比,「院子」中的「房子」、「院子」里开的花朵。女儿看着图画,她听得懂这些话吗?不过,我只把问题摆在心中,没有加入任何说明,只是慢慢的继续读给她听。

  「房子里住着软软先生和软软太太两只兔子。」

我除了注意念故事的语调,还利用抱着孩子的手和膝盖的触感,制造出文字里那种柔软的感觉来。 第一次给女儿看图画书的情形,到今天仍清晰的留在记忆之中。……

  我因为数度赴西德留学,曾将已到入学年龄的女儿送入慕尼黑的小学就读。这所「斯坦纳学校」是德国非常特殊的私立学校,它特殊的教育方式,使我不论以母亲的身分,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都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现在再问女儿记不记得她「第一本阅读的书」,或许她已经没有印象了。不过,当我看到那本被反覆阅读,残破不堪而重新装订过的《小兔子》时,就会想到这本图画书在女儿的记忆力和知性生活开始之前,己经无形的为她打开了「精神的世界」。……

  孩子本身所处的成长阶段,与小兔子并没有太大差异,他们还无法理解图书书的故事大意,也无法背诵故事的内容。但是孩子在充满安详和爱的空气中,呼吸、睡眠、苏醒,获得全身内外的调和。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学习项目」。能在这个过程帮助孩子的,才配称为「孩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这些「学习项目」正是孩子感情生活的基础,非常重要。

  对女儿而言,这些图画书不是学习文字的教材,也没有留下任何知性记忆。但是十四岁的女儿依然若有所悟的说:「对了。我还记得这个节奏。」

  接着,她就自己读起除《小兔子》之外,她最喜爱的《下雪天的兔子》:「整个屋顶变成一片白色,教堂的屋顶也闪闪发光,爸爸、妈妈。我出去了,我会小心的玩。」

  「这种节奏感并不是存在我的头脑中,而是在我的身体或是心里,总之,不是在头脑记忆的地方。我有一种当时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长大的感觉。」
  女儿所说的,可能是她的身体所感觉到的音乐节奏,这里所谓的节奏,并不单是钢琴乐谱上所表现出来的,它存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得到。

本文摘自《幸福的种子》,松居直∕著,台湾英文杂志社出版
阅读全文...

2010-04-23

纽曼博士谈宝宝如何阅读(转帖)

原文链接 http://www.babykey.com/news/2008-01-22/000001775547.shtml

毫无疑问,阅读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是有益的,但是也许对爸爸妈妈来说,让这么小的宝宝看书是件难事。宝宝总是要把一个故事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且不愿意安静地坐着,或者不要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阅读。

  尽管让宝宝阅读很困难,然而,给宝宝读书对于他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专家建议,从宝宝六个月开始,就要每天给他读书。怎样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桩乐事,让宝宝不感到厌倦?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研究儿童早期语言发展和阅读的教授苏珊纽曼博士为您解答关于宝宝阅读方面的各种疑问。

  问题1: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给他读什么书最合适?

  简单的书最好。要选择牢固的,不易撕坏的书,图画色彩鲜艳,还能与孩子产生互动,比如可以让宝宝触摸,感受。一本简单的、每页上只有一两个字的书对于宝宝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只须简单地教宝宝来认认每页上画的是什么就行了,让宝宝反复来认。

  至于有故事情节的书,当你的宝宝大约22个月时,就可以给宝宝读几页了,或者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讲给宝宝听。给宝宝阅读时要注意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没有准备好坐下来听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你就要根据他的反应来灵活地调整。

  问题2:我16个月大的女儿喜欢那种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制作的书,比如毛皮书“小兔邦尼”,但是,这些书往往没有什么字,这能帮助她学习吗?

  通过你一边给她读“小兔邦尼”的故事,一边让她看着图画,在向她描述的同时让她摸着书中小兔柔软的皮毛,你的女儿绝对在接收许多语言和文字信息,她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词汇,形容词、物的名称、动词以及感觉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促进她的语言发展。

  问题3:我家宝宝喜欢把一个同样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介绍一些新故事?还是由他这样,直到他自己对心爱的故事厌倦为止?

  重复对于帮助1岁左右的小宝宝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记住新概念和词汇的唯一方式。每听一次故事,他就会注意到新的细节,故事重复得越多,宝宝就越容易懂得和记住那些信息。

  为了使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你可以先给他读老故事,然后再逐渐引入新故事,不久,新故事也会变成宝宝爱听的“保留节目”了。

  问题4:我没空给女儿读书的时候,她就看一些幼儿的教育光碟,这能有助于提高她的阅读能力吗?

  不能。阅读和看光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此外,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是不提倡看电视(包括录像等)的。阅读不一样,必须大声地念出来,听它们是否正确,然后再练习,这是电视所不能提供的。每天特意安排一段阅读的时间更好。

  问题5:我的宝宝1岁了,特别活泼好动,我给他念书时总是不肯好好坐着,我是不是得放弃,直到他愿意坐下来为止?

  不,你可以试试在孩子睡前给他安排一段读书时间,比如15分钟,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并且要选择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主题。

  你还可以不用书,仅仅给孩子口头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不必在听故事的同时,还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和图上。你还可以使用更生动活泼的语言练习形式,比如让你的宝宝到商店里去指认他最爱吃的食物。这些活动像阅读一样,可以帮助宝宝认识到,那些纸上或包装盒上的文字代表着某种物品。最重要的是不能强迫宝宝阅读,当宝宝厌倦看书时,你们可以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

  问题6:每次我给女儿念她喜欢的书时,她总是兴高采烈地找每页上的小狗,这是怎么回事?

  她在学习识别物体和图案,这是阅读所必需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区别形状相似但读音和意义不一样的字,比如“大”和“太”。同时这也表明她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物体或概念上,这对于培养专注力是很重要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你可以指出书中某页中的某一细微之处,等后面再出现时让她找出来。

  问题7:我女儿喜欢让我来扮演书中的故事,而不是死板板地念书给她听,我应该听之任之吗?

  是的,给这么小的孩子阅读就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表演书中的故事是让孩子投入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毕竟你是在用语言词汇来描述物体和情形,这和书中的描述是一样的。
阅读全文...

2010-04-18

念故事时间,就是爱的时间(转帖)

汪培珽 摘自《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九年前,看着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时,我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呢?在我根本不确定这些好品格、大能力一定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日复一日地为孩子念故事书呢?

打开故事书,和孩子分享「爱的时间」

*念故事书时,不要只想着品格与能力

可能是静静的午后、可能是冷冷的冬天,也可能是手边工作刚好告一段落,只要我大喊一声:「说故事时间到了!」不论孩子在家里的哪个角落,总是会连忙朝我飞奔而来:「我要念这一本!」「不行,我要念那一本..」「妈妈今天很有力气,一人选一本,全部都念!」于是,欢欢喜喜的我们三人,便跳上软软的床铺、钻进暖暖的被窝,彼此肩靠着肩,听我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故事。

不论外面的天气多么恶劣、环境多么吵杂,我总觉得那小小的被窝,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有一天,孩子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或是经历多少人生起伏,这个童年的回忆,都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重要情感。

这就是我当初帮孩子念故事书的动机,就这么简单。

当父母想要帮孩子念故事书时,不能一心只想着好品格、大能力。一旦让亲子交互沦为有目的可图的心态,我便要怀疑父母的耐心可以持续多久?

教养孩子的过程可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而是需要耐力的马拉松;如果不能细细感受说故事时的那份幸福,父母可能在忍着性子帮孩子念了三个月,却纳闷怎么还看不到好品格时,便认为:「这方法没用,别念了!」然而,其实心目中期望养成的孩子就在眼前,只要父母继续往前走,就一定会看到的。

*念故事书不是工作,而是你对孩子付出的爱

对学前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像是他们的天与地;他们最爱的人若能放下全部的工作,只是专心地为他们念个故事,即使没有对他们说出「我爱你」,孩子也可以深深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每回当孩子听了一堆故事书之后,我似乎总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那份满足感;那就像是我们自己读了一本好书、或看了一部好电影之后,所获得的那种充实的感受。

我常常在一边念故事书时,一边冷不防地给他们一人一个吻、或是说声「我爱你」;也可能在他们问了一些令人赞叹的好问题后,只是故意瞪大眼睛,对他们投以佩服、赞叹的眼光。这时,我每每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里透出幸福的光芒,脸上则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孩子上小学后,我开始为他们读精采的章节故事,因为内容较多,必须分天分次、慢慢念。而每当一有新的故事开张,虽然明明已经看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了,我却还是淘气地问他们:「好不好听?」当听得目不转睛的孩子每每爆出一句:「好听死了!」那份满足的神情,就是做妈妈的我无穷幸福的泉源。

念故事书不是我对孩子所做的工作,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感动,一种活在当下。

每一本书,都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总爱让他们坐在腿上,我会一边热情拥抱他们,一边不疾不徐念着一个又一个故事。有一回,已经读小一的儿子依偎在我身旁听故事,我突然像是想起什么地对他说:「咦!你还记得小时候,姐姐去上学以后,你总是坐在我腿上听故事吗?」

然后他便立刻跳到我腿上,想要重温小时候的甜蜜时光。只是「岁月不饶人」,小一的儿子即使个子并不特别高大,但他的头就是会硬生生挡在故事书前面,让我念起来挺别扭的,但我们俩都舍不得离开这份温暖回忆,就还是这样把故事书给念完了。

如果帮孩子念故事书是「爱的时间」,以一天一本来计算就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就是一千本;这一千本相当于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时间,也就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

*请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地交互交流

我们常有机会听到父母对子女的抱怨或无奈:「这孩子很不听话,我好说歹说,他老是当耳边风,根本管不动!」「老师对这孩子很头痛,我也是威胁利诱、用尽各种方法,为什么他还是我行我素呢?」

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孩子听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平时和子女的对话与交集都是哪些内容。如果亲子之间不交集则已,只要一有交集,不是催促、就是责骂或抱怨;即使是和善的父母,也常因生活步调太过快速,和子女的沟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这样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灵相通,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关爱呢?

当孩子兴高采烈告诉我们一件事时,我们可能正想着公司的业绩数字;当孩子很有自信地拿刚完成的图画与我们分享时,我们可能正在洗碗。现代的父母已经愈来愈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虽然不至于会说什么「好烦,走开!」之类的话,却可能不自觉地用「嗯!啊!」应付孩子,不然就是用一句「等一下」堵死一切。

我们也不是故意不理孩子,但是「等一下」的结果,常常就变成了「不了了之」。日复一日,亲子之间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却从来没有人发现,「爱的库存」在教育功能上的重要性。

我家先生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是朝九晚九,虽然他是个爱孩子的好爸爸,只要一放假总是以孩子为重,开车带孩子到处玩,但有一回我还是提醒他与孩子的交互太少了,这当然招来了他的抗议。我说:「你虽然陪着他们,但是在家里时,你就像个活动家具;出门去玩,又变成了开车的司机。仔细想想,孩子已经九岁了,你真正放下工作与杂务,静静和孩子眼望眼、心贴心交互会话的时间,到底有多少?」你和孩子应该要一起下盘棋、一起骑车去兜风,而不是他拼图,你在旁边看报纸;他骑车,你还是在旁边看报纸。

*「爱的库存」愈多,孩子也愈容易受教

如果父母能藉由念故事书,慢慢累积这些「爱的库存」,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或许还感受不到它对教育子女的影响力,但等到有一天,我们要在生活中教导孩子规矩、或是设下父母的规范时,就会发现我们给孩子爱的库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

当我要为孩子立下规矩时-早上自己起床、自动写完功课、每餐吃青菜、饭前不吃零食、在 7-11不买玩具、不看电视、不玩电玩〈可怜的孩子,族繁不及备载〉…,不只是毫不费力,而且他们愿意遵守的程度,甚至超过我的想像。

孩子犯错当然是难免的,但不管错误大小,道理只要解释过一次、甚至不用说第二次,他们就不会再犯了。「我轻轻地说,他们重重地听」,不用威胁、不用利诱,孩子却不会将我的话当耳边风,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就是「爱的库存」。

别以为这些爱的库存得浪费我们好多时间去累积;这些一点一滴的爱,孩子都会感受于心,而且一定会在某方面回报给我们。

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亲吻、拥抱、买玩具、吃大餐、出国渡假...;但是,千万不要错过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关爱和教育的功能,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却可以透过念故事书达到一举两得的双重效果。爱孩子的父母们,有谁愿意错过它呢!
阅读全文...

2010-04-13

怎样为婴儿念故事书(转帖)

汪培珽 2006.05.22  中国时报
(原文链接: http://www.wretch.cc/blog/fsj/3584460)

我并不是教育的激进派或积极派,我之所以会帮婴儿念故事书,完全是阴错阳差的结果。

儿子一个半月大时,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时间,我顺手拿起手边的故事书,将封面对着他。其实当时只是好玩,结果却惊讶地发现,他应该尚未发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规则地上、下、左、右转动着「看完」了一页,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页,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动了起来,而且一页接一页看下去。我无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麽,但这个发现却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会对书本感兴趣。于是,误打误撞地为他开启了阅读人生。

喂奶、翻书、说故事,同时进行
可能有人会发出疑问,妈妈一手喂奶、一手拿书,哪来第三隻手翻书呢?所以,我会准备特别做给小小孩看的厚板书,比较容易用一隻手翻页,然后一边喂奶、一边翻书、一边说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准备十几本童书在手边,只让婴儿看每本书的封面,这也是挺不错的做法。

有时候,我会选择静静地陪他,让他自己看;或是让他边看图,我则一边叽叽呱呱地解说着内容──这样总是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神经有问题,怎麽对着没有反应的婴儿自说自话。其实,一边喂奶、一边看书的顺带好处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觉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会因为其他事分心而无法喝完牛奶。

母乳妈妈专心享受当下!
如果妈妈是喂母乳呢?那要怎麽一边喂奶、一边看故事书?请各位妈妈教养孩子时,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觉来变通实行,不能死守着书上所说的来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时就别想着还要念故事书了吧!我觉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
的亲子时光,这样的时间稍纵即逝、而且一去不复返,所以好好地专心享受它吧!

说真的,很多时候奶也喂了、尿布也换了,什麽都不会做的婴儿还是眼睁睁地望着你;这时候对妈妈来说,念故事书是打发时间,而对孩子来说,则是蕴含了无限可能的教育功能,这麽简单好用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书本都可以念
要帮这个阶段的孩子念故事书最容易,也可以最随性;家裡的任何书都可以随手拿起来念,也不用拘泥于要怎麽念。我可以肃穆地念起阿弥陀佛的佛经,也可以用歌剧的架式念起唐诗,只要家裡的婴儿没有大哭抗议,怎麽做都可以。

一位在纽约学画的朋友,也是从女儿一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她看不同画家的作品画册。朋友表示,如果不是听到我说两个月大的儿子会看书,她也不会想到要帮这麽小的孩子念故事书或是让她看画册。朋友还发现,当女儿八个月大时,就好像很有主见地,会特别喜欢某个画家的作品,只要拿到这位画家的画册,就会静静地欣赏好久,像是上辈子就认识这位画家呢!

如何把握让孩子爱上书本的黄金时期?
善用可以念故事的时机
只要孩子还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让他们爱上书本的最佳时机。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裡,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睡觉和喝奶,其他时间通常都是处于非静止状态;所以只要遇到孩子愿意平躺下来,我就会赶紧挨着他们旁边躺下(趁这个机会赶快休息一下,等会儿才有体力再战),然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书来。

而以下的时机,都非常适合用来念故事书:
*用奶瓶喝牛奶的时间
*用奶瓶喝水的时间
*睡觉之前(包括午睡)
*累了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时
*孩子早上刚醒来,还乖乖躺在床上时
这些时机每天都会在生活中出现,所以非常适合,而且通常这时孩子都已经自动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念故事书时照明须充足
由于我几乎也是平躺着帮他们念故事书,所以就得用双手举高书本,好让孩子看得清楚。但我通常一念就是三、四十分钟,再加上国内出版的童书大多是精装本,这难不成是在叫我练臂力吗?所以,那时候真希望中文童书能同时有平装本与精装本可供选择呢(外文童书大多都有平装书)!我猜想很少有平装童书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接受度不够,而之所以会如此,大概是家长总会认为,「有重量」的书才有价值感吧。

看到这裡,可能有很多妈妈会问:「躺着看书,眼睛不会坏掉吗?」基本上,念书时的光源一定要充足,不能只开房间屋顶正中央的主灯,因为这个光源会被父母手上的书本遮住,所以必须要在床头上另装一盏灯,直接照到书本上;而且这个阶段只要看图、不需看字。现代环境中影响孩子眼睛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像是过多的室内课程和过少的户外活动,而躺着看书绝对不是唯一的一项。我或许可以告诉你自己的经验--我的孩子已经小三了,视力还是1.2,各位父母请自己看着办吧!

某些父母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那我已经错过孩子的黄金时期了,该怎麽办?」虽然习惯的养成,一定是愈小愈容易建立;但时间毕竟是一去不复返,即使错过了这个机会,也不代表你已经错过了全部的机会,就从现在起,用最大的耐心来弥补吧!
阅读全文...

2010-04-08

如何给孩子念英文图画书(转帖)

参考文章链接 http://blog.cdqss.com/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15155

孩子有着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著,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这本书的回答是: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消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对学前的孩子,父母尽可能带他读好了。看美丽的图画,醒目的文字。

该学的英文,故事书上都有

语汇基础,可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听进脑海里.拼字、句型、文法、时态……故事书上都有,多看英文书,自然而然就会习得十之八九。听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中的语汇基础都已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读写时、需要应付考试时,就可以像计算机开机似地,轻易将它们从脑袋里叫出来。这就是面对考试时,事半功倍的利器。况且,现在的考试方向愈趋灵活,与其要孩子死背、强记文法书,不如要他们分些时间读读英文课外书、听听英文故事或广播节目。如果父母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考试分数,只怕最后孩子考出来的成绩也只是勉强过关,但学习语言的方向却愈走愈偏了。

英文故事书的难易度,有时不能光以内容文字的多寡来衡量。例如Bill Peet的系列作品《The Whingdingdilly》、《Big Bad Bruce》……有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头昏,不要说是孩子,连父母都想打退堂鼓,要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可能缩手不敢买。但是买了以后呢?-您可能又会因为自己的勇气,以及孩子有幸能听到如此有趣的故事,而鼓掌叫好呢。

怎么样念英文绘本给孩子听?
汪培珽 摘自《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口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说:「我今年六岁了。」

英文完全照书念,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字翻译。中文翻译的部分,就是当您念完了英文之后,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中文意思,就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其实这就像我们帮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书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单字的逐字翻译,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汉语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字或少翻译了一个字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中国话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国语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国语的样子。

如果连翻译的汉语部分都说得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书的起步阶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吸引孩子专心聆听。

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国语解释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

我是以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您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生成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更花力气。例如您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

一英一中念完三次,以后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三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至于所谓的「三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四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三次,每次间距时间都较长,超过三天或四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五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您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
阅读全文...

2010-04-03

幼儿多用手势有助语言发展

新的研究表明,鼓励幼儿用手势可以改善他们的词汇量并提高他们上学后有良好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家发现,用手势表达似乎给了幼儿一个学习语言技能的良好开始,这能帮助他们把周围的物品和相关的词汇联系起来。即使幼儿还不会说话,这种相互交流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了。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Meredith Rowe 和 Susan Goldin-Meadow,对50个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年轻家庭进行了调查。

他们拍摄下14个月大的幼儿与他们的父母玩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并记录下他们使用的英文单词和手势。后来,当孩子们4岁半,又对他们进行了语言测验,用来评估他们的语言技能。

结果显示,来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幼儿,平均能够在90分钟的游戏活动中,用手势表达24种不同的含义。而来自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的幼儿则只能用手势表达13种。

这项研究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运用手势得分多的孩子,之后在学校的语言测试中的成绩平均比其他儿童高出26 %以上。

参考文章:http://www.buzzle.com/articles/250701.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