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8
如何给孩子念英文图画书(转帖)
孩子有着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著,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这本书的回答是: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消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对学前的孩子,父母尽可能带他读好了。看美丽的图画,醒目的文字。
该学的英文,故事书上都有
语汇基础,可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听进脑海里.拼字、句型、文法、时态……故事书上都有,多看英文书,自然而然就会习得十之八九。听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中的语汇基础都已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读写时、需要应付考试时,就可以像计算机开机似地,轻易将它们从脑袋里叫出来。这就是面对考试时,事半功倍的利器。况且,现在的考试方向愈趋灵活,与其要孩子死背、强记文法书,不如要他们分些时间读读英文课外书、听听英文故事或广播节目。如果父母只是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考试分数,只怕最后孩子考出来的成绩也只是勉强过关,但学习语言的方向却愈走愈偏了。
英文故事书的难易度,有时不能光以内容文字的多寡来衡量。例如Bill Peet的系列作品《The Whingdingdilly》、《Big Bad Bruce》……有时光看书名,就觉得头昏,不要说是孩子,连父母都想打退堂鼓,要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很可能缩手不敢买。但是买了以后呢?-您可能又会因为自己的勇气,以及孩子有幸能听到如此有趣的故事,而鼓掌叫好呢。
怎么样念英文绘本给孩子听?
汪培珽 摘自《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口译员,有人说了一句英文,马上将之翻译成中文说出来,只是这两个角色都是由自己担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
中文:Danny说:「我今年六岁了。」
英文完全照书念,中文翻译要自然、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字翻译。中文翻译的部分,就是当您念完了英文之后,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中文意思,就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其实这就像我们帮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书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后再用自己的口语说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拘泥于英文单字的逐字翻译,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汉语说出来就好。多翻译了一个字或少翻译了一个字都不要紧,只要全句的意思没错就好,倒是说得自然、口语化还比较重要。别让孩子疑惑:爸妈怎么中国话说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国人的语言逻辑在说话。
例如前面那句"'I am six years old today.' Danny said.",翻译时是应该像我们说国语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因为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国语的样子。
如果连翻译的汉语部分都说得别扭、不好听,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书的起步阶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气,才能吸引孩子专心聆听。
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国语解释
除非孩子主动问问题,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着就换下一句。尽量不要在中文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国语解释。
我是以直觉来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和比对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习得第二种语言。然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之后,又自行加了与原文无关的字眼,孩子可能就无法正确比对中英文的关系、或是声音与绘图的关系,也可能减低了这个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况是,如果您的孩子比较大了,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无法生成吸引力,中文的翻译工作就必须更用心、更花力气。例如您可以提高音调、配合动作,甚至就着书上的绘图,天马行空地发挥:「咦!你看这只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敌人就不敢靠近牠了。」「你看这只小狗好大的胆子,竟敢对着大熊汪汪叫。」一开始,以能「延长孩子听故事的时间」为原则,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爱上中文故事书、还是英文故事书,都一样适用。
一英一中念完三次,以后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项中文的翻译工作,只需要做三次就好。换句话说,当你开始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书时,念一句英文,就翻译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读同一本书时,还是英文加翻译;或许隔一天又要读这本书时,还是有翻译。但有翻译的情况经过三次以后,当你再一次拿起这本书要念给孩子听时,就不需要翻译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至于所谓的「三次」,也别死守着这个数字,可能是两次、也可能是四次。请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应做调整。有可能孩子接触同一本书的前三次,每次间距时间都较长,超过三天或四天,使得孩子一时之间无法熟悉这个故事,这样前五次都做翻译也没什么关系。
当您发现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试试不动声色地将翻译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时候了。
阅读全文...
2010-04-03
幼儿多用手势有助语言发展
心理学家发现,用手势表达似乎给了幼儿一个学习语言技能的良好开始,这能帮助他们把周围的物品和相关的词汇联系起来。即使幼儿还不会说话,这种相互交流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大脑发育了。
来自芝加哥大学的Meredith Rowe 和 Susan Goldin-Meadow,对50个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年轻家庭进行了调查。
他们拍摄下14个月大的幼儿与他们的父母玩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并记录下他们使用的英文单词和手势。后来,当孩子们4岁半,又对他们进行了语言测验,用来评估他们的语言技能。
结果显示,来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的幼儿,平均能够在90分钟的游戏活动中,用手势表达24种不同的含义。而来自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的幼儿则只能用手势表达13种。
这项研究发表在权威杂志《科学》上,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运用手势得分多的孩子,之后在学校的语言测试中的成绩平均比其他儿童高出26 %以上。
参考文章:http://www.buzzle.com/articles/250701.html
阅读全文...
2009-08-24
给自己放假好难
不多说,吃完早饭就出发,在夏日清晨的阳光中向地 铁站走去。奇怪,太阳的热度还没有上来,怎么感觉到微微的眩晕?明白了,那是一种不真实感。自从有妮妮,四年了,身边没有孩子的日子屈指可数。早已习惯了 耳边叽叽喳喳声不断,双手紧握stroller车把的户外生活,今天孤身一人,太清静了,手都不知放哪里好了似的。
坐在地铁里,目光总是被旁边的小朋友吸引,不知两个小家伙是不是已经把爸爸吵晕了。
举步上楼梯,不用推stroller,也不用抱妞妞,三步并作两步就来到地面。一眼就看到商店的大招牌在阳光中闪着亮光。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折扣店,可要好好逛逛哦。
先从儿童服装开始,然后是儿童用品、玩具、日用品、鞋。正准备逛最大的成人服装部分,却听到肚子咕噜噜响,一看表,啊?都下午一点半了。妞妞这两天嘴里长了 个溃疡,不知中午吃饭是不是又疼得要妈妈抱了?爸爸有没有按时带她们睡午觉?睡觉前有没有给讲故事?一连串的问题呼地一下涌进脑子,再也没有心思继续了。 于是交了钱,匆匆赶往地铁站。
唉,就是无法给自己放这个假,不知当妈的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操心命”。 阅读全文...
2009-08-09
妮妮的新自行车
前两天在楼下空地玩,遇到好几个和妮妮差不多大的孩子。有的骑着小三轮车,有的骑着带辅助轮的小自行车。妮妮很是眼馋,问妈妈“哪个小车我可以骑骑呢?” “你看哪个小朋友不骑了,你就可以去问问她,能不能借你骑骑。”
妮妮开始侦察,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望望那个。突然发现索菲亚的小车闲着呢,一点儿没犹豫,直冲了过去(可能是太想骑了,平时遇到类似情况,都要给自己鼓一会儿劲儿才上前去)。
得到了索菲亚的认可,妮妮美滋滋地骑上了车子。怎奈小屁股还没坐热乎,索菲亚就把车子要回去了。虽然脸上写满了失望,可还是二话没说就把车子还了。
失望的表情、懂事的举动,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尽快给妮妮买辆小自行车。昨天周六,天气预报说有雨,那也不能影响妈妈的计划。吃完早饭,全家出动,给妮妮买车去喽!
一番精挑细”试“,最后妮妮自己选中了一款。再配上头盔、护肘、护膝。妮妮就这样神气十足、快乐十足地把车骑回了家。
下午睡觉起来,飞快地吃完snack,就要求下楼骑车。天气预报还是说要下雨,但是同样也影响不了妮妮的计划--向小朋友展示(就是显摆)她的新车。知女莫如妈,走吧。
刚到楼下时,小朋友都还没下来,妮妮就自己骑了一会儿,还不时地向楼门口张望。
慢慢地,认识的小朋友陆续出来了,这可把妮妮忙坏了。逢人就说”这是我今天新买的自行车,你想不想骑骑呀?“如果小朋友摇头,她还有点儿失落;如果小朋友愿意,妮妮就美滋滋地帮人家扶车,还帮人家带头盔。
有一次,两个小朋友同时表示愿意试试新车,妮妮还给安排“她先来了一会会儿,她先骑,你等一会儿再骑。”
忙乎了大半天,天渐渐黑了。妮妮自己没骑多长时间,不过看得出来,她很满足、很快乐。
回家的路上,妮妮告诉妈妈“以后每天吃完snack我们都下来骑车吧。”除了笑着点点头,妈妈还能说什么呢?
阅读全文...2009-08-06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学习笔记1
妮妮和妞妞一天天长大,接触的人和事多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感受。对于正面的情绪,快乐、幸福、得意、骄傲…,妈妈只要分享就行;对于负面的情绪,生气、伤心、失望、沮丧…;想大喊大叫、想扔东西、想打人、想撕书…就妈妈伤脑筋了。
孩子都是先有情绪,后学会表达。遇到不爽的事情,就够让孩子烦躁了,再加上不知如何表达,孩子很容易越陷越深,最后来个“火山喷发”。
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她们的感受?如何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她们的情绪?读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的第一章,妈妈终于找到了答案。
当孩子希望你了解她的负面感受的时候,就是需要父母运用同理心的时候。孩子的负面感受就像她身上的伤口,同样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一般情况时,下面四个技巧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
- 用一只耳朵听,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
- 不要一直提问题或给建议,要认真去体会孩子当时的感受。
- 不要回应过头,不要比孩子还激动
- 如果只是直接说“我了解你的感受”,或是简单重复孩子的话,孩子不太会相信。把他们的感受具体化。
例如:孩子说“我不喜欢毛毛了。”
比较好的回应 “毛毛惹你不高兴啦!”或“看来毛毛真的惹你生气了!”
- 有些孩子或者有时只需要陪伴,而不用多说
- 别只顾做理性的解释。
还有几条也需要特别注意:
1. 不忽视、不否定、不说教,只是接收他们的感受。
2. 不要重复孩子自我批判的话,换一种说法回应。
例如:孩子说“我笑起来难看死了,别人只会看到我的牙套。我真丑!”
比较好的回应 “你真的不喜欢自己带牙套的样子哦。我这么说可能没用,但是我觉得你很好看,不论你带不带牙套。”
3. 从同理心出发说的话,后面别跟“可是…”。“可是…”通常会收回、削减或抹灭所有前面说过的话。
4. 如果没能及时给出认同时(比如父母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是忙于干别的),可以找机会补上。机会总是有的。
5. 发现理解有偏差就及时改正。这样孩子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你真的是用心了。
6. “你说得对”这样的回应可能让孩子不再自己思考,不利于她把事情想清楚。
例如:孩子抱怨“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班的表演,她好差劲。”
不太好的回应 “你们排演过那么多次了啊! 你说得对,她真差劲。”
比较好的回应 “你一定很失望,你那么期待这次的演出。”
7. 当孩子由于情绪不好而说出针对你的让你不喜欢的话时,要让她知道你的感受。
例如 “我不喜欢你这么说。如果你因为什么事情而生气,可以用其他方式告诉我,也许我可以帮你。”
当孩子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感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妮妮有时太生气了,就抓起旁边的东西扔出去。妞妞有时抢不过姐姐气急了,就挥动双手,往姐姐身上一通扒拉。每到这时,妈妈知道她们心里难受,想发泄一下,可是妈妈也觉得扔东西和扒拉人都不是好习惯。该认同孩子呢,还是制止孩子呢?
如果火山已经“喷发”了,孩子心里极度难受时,上述的认同技巧很难奏效。这时就需要使用一些处理异常情绪的方法:
- 肢体活动-打枕头、打纸箱子、捏陶土、学狮子吼
- 非肢体活动-用纸笔画出你有多生气、用笔在纸上戳洞
上面只是一些例子,父母们可以发挥聪明才智,想出针对自己孩子更有效的方法。具体运用时,有几条重要原则:
1. 父母一定要在旁边陪伴,一直认同,让孩子知道,无论她怎样生气、伤心...,父母都能了解和接受。
2. 所有的感受都是应该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例如 “我知道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弟弟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用拳头。”
3. 认同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同意她的感受。
妈妈的备忘录:
- 妈妈应该做的---在妮妮和妞妞伤心、失望或生气的时候帮助她们。
- 妈妈不应该做的---把妮妮和妞妞的不快乐变成自己的不快乐。
- 妈妈希望的—妮妮和妞妞知道她们有权利悲伤、生气或失望,也知道妈妈不会因此而崩溃。
2009-08-03
双奖敬送
The rules for these awards are:
To accept the award, post it on your blog together with the name of the person who has granted the award and his/her blog link. Pass the award to 15 other blogs that you’ve discovered and think are great! Remember to contact the bloggers to let them know they have been chosen for this award.
谢谢Wonderland和恩轩至佳先后颁奖给我。这是对我这个blog新人的支持和鼓励。作为新人,我想我不够资格给各位朋友颁奖。在此送出的奖项是为了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因为还没有机会结识和了解更多的blog,所以就把奖项送给下面这几个朋友。希望下次评奖时,我也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来。